雖然朕總是挑撥其他國家打仗,雖然朕總是派兵去攻打別的國家,雖然朕大量使用勞工,但是朕是一個好皇帝,仰無愧于天,俯亦無愧于地——摘自《大明皇帝朱勁松語錄》。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又所謂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總是熱衷于往死里禍禍其他國家,像曾誠、劉鶴鳴等大明的文武大臣們自然也不是什么好鳥。
大肆宣揚大明文化領先全球,宣揚大明是小破球指路明燈的,是以曾誠為首的文官們干出來的。
動不動就派兵去“吊民伐罪、以懾不臣”的,是以劉鶴鳴為首的五軍都督府大老們最喜歡干的。
至于說士林當中忽然冒出了一大批同情哈米斯,甚至認為大明這些年殺戮太盛的言論,曾誠和劉鶴鳴等一眾文武大臣的態度其實就跟朱皇帝差不多。
先在《大明報紙》上把這種狗屁倒灶的言論噴一遍,讓這種言論徹底失去市場,然后再好好查一查源頭是從哪兒冒出來的。
劉鶴鳴殺氣騰騰的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臣以為,查到這些言論的源頭之后,可以將之都革了功名,然后再把那些混賬們遠竄三千里。”
而曾誠則是提出了反對意見:“遠竄三千里的意義何在?你竄五千里出去,不還是在咱們大明的境內?所以吧,直接把這些混賬們弄去天竺那邊兒算了,反正那邊兒更需要人手去開拓。”
至于朱勁松這個大明皇帝,則是直接讓人在《邸紙》上面發表了一往篇文章。
“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標題確實挺不要臉的,但是在這篇文章里,朱勁松卻提出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土地即資源。
炎黃二祖起于黃河流域,彼時的中原有多大?經過與蚩尤的逐鹿之戰后,中原堂口的地盤又有多大?
炎黃之后,夏、商、周三代的初始地盤有多大?經過紂王征東夷、周王室分封諸候之后,中原堂口的地盤又有多大?
及至于秦、漢、唐,中原堂口的地盤又有多大?
而在這些新增加的地盤當中,又有哪些地盤是別人免費贈送給中原堂口的?
從漢武及至唐宗,這些皇帝都想方設法的經營西域,又有誰是為了西域的那兩斤葡萄干?
說白了,堂堂的中原堂口的皇帝們,誰也不缺西域的那兩斤葡萄干,歷代皇帝們之所以都努力的開疆擴土,其實都是為了資源。
土地本身是一種資源,而在土地之上,山川樹木是資源,河流湖泊是資源,植物動物是資源,就連可種植作物和人口也同樣是資源,大明不去占有這些資源,這些資源就會被其他國家占有。
再比如說大明一直使用勞工開礦、修路、疏浚河道,同樣也可以看作是在節省大明本身的人口資源。
而更加有意思的是,歷史上存在的一個規律——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在建立初期是否努力開拓,往往都決定了其最后的下限。
比如說,大宋在建立初期是想要開拓的,但是趙大被人莫名其妙的燭光斧影,趙二在高梁河一戰騎驢漂移,彼此之后的大宋就再也沒有過向外開拓進取,對外獲取資源不足的結果就是先被遼國狂揍,再被西夏狂揍,再被金國狂揍,最終被蒙元滅國。
與之相比,無論是商、周又或者是漢、唐、明,這些朝代在建立之初就不斷的向往開拓,所以這些王朝所獲取到的資源就足夠多,底氣自然也就比大宋更足。
而通過這些朝代從立國到滅國的過程分析不難得出——任何一個朝代,在其建立初期都是最具備對外開拓能力的,但是這種能力會隨著朝代的穩定和發展而逐步下降。
當然,拿大送跟其他朝代做對比,其實有點兒欺負大宋的意思,畢竟大宋再爛也曾有過向外開拓的進取心,趙二再怎么騎驢漂移那也是親自上過戰場的,哪怕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