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大清第五百三十七章
ps:這章還是先不要訂閱,占坑用,前面的章節已經修復到第五百二十六章,正在一點點兒趕進度。
當德川家齊因為光格賤仁父子不肯取姓的問題而頭疼時,光格賤仁和寬宮惠仁父子兩個也同樣因為幕府的一連串動作而頭疼。
很明顯,幕府的《苗字容許令》取到了很好的收攏民心的效果,那些原本沒有自己姓的倭奴們現在可是十分感激德川家齊,再對比倭國朝廷一方在處置麻風病方面的遲鈍,以致于光格賤仁父子的口碑直線崩盤,甚至已經有人喊出了要求光格賤仁直接退位的口號。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喊出讓光格賤仁退位的口號其實倒沒什么,畢竟倭國也有添黃退位的先例,光格賤仁就算退位了,繼位的也應該是寬宮惠仁,光格賤仁一樣是倭國的太上皇。
然而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已經有人喊著支持德川家齊黃袍加身了!
一想到如此可怕的畫面,光格賤仁便忍不住搖了搖腦袋,試圖把這種畫面從腦海中驅趕出去,再望向寬宮惠仁的目光也帶上了幾分迫切之色:“天竺那邊可有消息傳回來了?之前去天竺的那些武士,可有人愿意回來勤王救駕?”
寬宮惠仁微微搖了搖頭:“暫時還沒有消息傳回來,畢竟倭國與天竺之間有十萬八千里之遙,現在信使都未必能到達天竺?!?
在寬宮惠仁口中得到這個既在預料之中又在期盼之外的答桉,光格賤仁又忍不住長嘆一聲,臉上寫滿了頹廢與無奈。
倭國,終究不是大明。
光格賤仁聽那些遣明使說過,大明皇帝如果想要指揮萬里之外的某支軍隊,那么從皇帝下發旨意到軍隊接到命令,所需要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一個時辰。
即便是大明皇帝想要指揮的那支軍隊所在的駐地并不與大明本土接壤,從皇帝下發旨意到軍隊接到命令并做出反應的時間,也絕對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要快上無數倍。
比如說大明皇帝想要指揮九州島的大明駐軍,那么大明皇帝只需要在京城發出旨意,朝鮮布政使司和山東布政使司的信使就會在第一時間把消息傳遞到九州島駐軍,中間節省掉了信使從京城出發到朝鮮布政使司、山東布政使司的時間。
對于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傳遞消息的速度哪怕只比別人快上一刻鐘都能決定一場大戰的勝負,更何況是好幾天的時間?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假設大明皇帝忽然決定要攻打倭國,且軍隊的進攻速度勢如破竹,而倭國恰好又打算靠詐降來拖延時間。
正常情況下,接到倭國投降的領軍將領要先下達停戰的命令并且把倭國準備投降的消息傳遞回大明,等到大明皇帝和大明朝堂上的一眾大老們做出了決斷之后,領軍的將領才能進行下一步或打或談的動作。
從倭國到大明京城,一來一回得一個月的時間吧?倭國是不是就爭取到了一個月的時間?
可是現在就不行了,當倭國做出詐降的舉動后,消息從倭國傳到大明的京城,所需要的時間僅僅只是信使從倭國沿海到達朝鮮布政使司或者山東布政使司沿海的時間,整個過程全部加起來也未必會超過兩天——兩天的時間跟一個月的時間,這能是一回事兒嘛!
只是光格賤仁的心里也清楚,大明是大明,倭國是倭國,大明可以倚仗電報來縮短消息傳遞的時間,而沒有電報的倭國卻沒有絲毫效彷的可能。
而在羨慕之余,光格賤仁的心里也不禁生出了幾分恨意。
朕雖然平常會關起門來自稱添黃,可是在對待你大明皇帝方面,我光格賤仁可是十分遵守為臣之道的!
現在,你大明駐倭國的大使勾搭德川家齊那個逆臣,騎在我光格賤仁的脖子上拉屎,你大明皇帝難道就沒有一點責任?
正所謂怒從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