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葬大清第五百五十二章
ps:這章……依舊占坑,現在正在全力修改前面的占坑章節,已經修改到第五百三十九章,正在一點點的趕進度。
大明開國初年,大部分官老爺們都擁有“開國爵位”和“官員俸祿”兩份工資和賜予的封田,也就是絕大多數官員收入很高,至于后來才慌忙投靠朱元章、無功無祿的官老爺們也并不是真個像他們說的那么窮。
別扯什么大明兩百多年沒漲過俸祿,因為大明后期漲不漲俸祿跟朱元章有個錘子關系?也別胡扯什么“祖制不可變”,因為大明每朝每代的典籍制度都在不停變化,到后來已經變的朱元章都不認識。
還有,很多人胡扯什么兩漢時期三公的俸祿是四千石,而大明正一品官老爺們的俸祿卻只有1044石,試圖以此來證明大明給官老爺們的俸祿很低,是大明委屈了官老爺們,然而正如中原堂口某個墮落文人所言:拋開對錯不談就是耍流氓——兩漢時期的一升大概是220亳升,而大明的一升則是1022毫升,大明正一品官老爺們的1044石換算到兩漢就相當于4849石,比之兩漢的四千石差不多要高出一千石。
說白了吧,大明的官老爺們之所以一個勁兒的哭窮,喊著朱家皇帝給的俸祿不夠花銷,一是因為史書記載著大宋時期的官老爺們高收入、高花銷、高享受,而大明的官老爺們拿著大明的標準去對標大宋,心理上自然就出現了落差。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收入不足以滿足花銷的需求——官老爺們要迎來送往,要孝敬上官,要有人情事故,要雇傭下人,這些可都是要花錢的,再結全比如俸祿標準執行不到位、物價上漲等因素,大明的官老爺們哭窮似乎也成了理所應當的事情。
以大明著名的清官海瑞為例。
海瑞任淳安縣令一職的時候,工資經七折八扣,實際領到的是十二石大米,二十七兩銀子和三百六十貫寶鈔,其中寶鈔因為瘋狂貶值且不易流通等原因直接忽略不計,僅以十二石大米和二十七兩銀子來計算,它能不能使一個五口之家過上相對來說還算不錯的日子呢?
明清時代的社會經濟史研究表明,當時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30兩銀子,日子已經可以過得相當不錯了——以每年每戶以一家五口計日常生活所需口糧為米15~18石以常年米價1石值銀1兩為準,約需銀15~18兩;副食包括油鹽、肉葷、菜蔬之類全年每戶支出約銀七兩;全年每家用布匹支出大約用銀三兩;燃料每年支出約銀三兩,全年生活費支出總計為銀三十兩左右。
以海瑞的俸祿來看,一家人的生活應該不至于非常困難,然而現實就是海瑞連兩斤肉都買不起——原因主要在于海瑞家人口多,與老百姓一家五口沒法比。
海瑞在淳安的時候,除了老母、妻子之外還有三個女兒、兩個兒子,加上家仆、丫鬟,上上下下怎么著也得有十來口人,當原本供應五口之家十分富裕的工資拿來養活十來口人,這點兒工資就難免有些不夠用了。
因此,明代官員哭窮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工資低,而是因為家口龐大——海瑞的家庭結構已經算是非常簡單的,生活標準也不算高,但已顯得捉襟見肘了,至于其他官員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真正讓官老爺們瘋狂哭窮的最大原因,還是在于納妾。
海瑞七十五歲去世的時候,身邊還有兩個小妾——連大名鼎鼎的海剛峰都有兩個小妾,其他各級官老爺們是個什么鳥樣兒,自然也就不用多說了吧?
所以,所謂的大明官吏工資過低實際上是相對于官員相對龐大的家口以及納妾等家庭問題才造成的,因為朱元章也好,大明后來的各代皇帝也罷,換誰都不可能替官老爺們承擔納妾所需要的花銷。
另外據江湖傳言,大明因為貪腐而被查的官老爺們大概有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