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東安縣城西門外,一桿鮮紅的蕩寇軍大旗在風中劈啪作響。
數百名肅殺威武的蕩寇軍士兵分成兩列而站,中間形成了一條寬闊的道路。
在士兵們身后近百名身穿各式漢服的鄉紳富戶們帶著帽子站在路旁瑟瑟發抖,帽子下邊露出的光溜溜的頭皮很是滑稽。
不過此時他們也顧不上這些,都伸長脖子向著西邊的官道不停張望,不時地搓搓手,跺跺腳,臉上都帶著忐忑之色。
因為這幾天讓他們吃不下睡不著的“賊首”沈墨終于要來了。
知道這個消息后,這些人昨天集體跑到縣衙門口請愿,說到時候要集體去城外迎接“沈天王”入城,表達一下全城鄉紳百姓對“沈天王”的崇慕之情。
“沈天王”這個稱呼是這些人想了好久才想出來的。
要是叫“沈大王”明顯不妥,感覺像是一個落草為寇的山大王。
沈墨的做派手段和實力顯然跟山大王有著天壤之別,而且叫“沈大王”還有可能起到反作用,被沈墨所惡,一刀給砍了,那就后悔莫及了。
叫沈公子,又不足以體現沈墨的地位和威望。
最終商議出這么一個不倫不類的稱呼出來。
聽得鐵牛直翻白眼,媚上欺下,媚強欺弱的嘴臉在這些人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
他忍住了拎著自己的狼牙棒檢查一下這些瓜保不保熟的沖動,黑著臉說沈墨沒空見他們,讓他們滾蛋。
可是鐵牛態度越差,這些人就更加篤定認為之前那個姓戴的說的話越有可能。
姓沈的顯然是真的要將他們趕盡殺絕啊。
這些人心里更慌了,但是臉上的表情更諂媚了。
一定要讓姓沈的改變主意,能不能活就看著這一回了。
鐵牛不耐煩這些事情,就讓一旁的原縣衙典史馬有祿過來應付這些人,自己轉身回縣衙里面去了。
眾人看到馬有祿是既羨慕又佩服,人家運氣怎么就這么好啊,能正好碰到逃跑的知縣?
不過一想到馬典史的便宜老丈人李孝德早都被“沈天王”給宰了,結果馬典史竟然還主動投靠沈天王,忽然又覺得這是一個狠人,學不來。
不過好歹馬典史也是個熟人,很多人之前都跟他打過交道。
所以又都涌上去跟馬典史套近乎,打招呼,有的叫“馬典史“,有的叫“馬將軍”,甚至還有人叫“馬大人”,打感情牌的叫“老馬,馬哥,馬兄弟”甚至叫“馬叔叔“的都有。
一下子多了這么多“親戚”,馬有祿心中冷笑。
以前見了老子可沒這么熱情,現在一個個的倒是過來攀交情。
不過他知道這件事的后面的謀劃,而且還是其中的主演之一。
戲還得接著演。
他抱拳苦笑道:“諸位,馬某只是牛將軍身邊一個跑腿打雜的,諸位切莫誤我。牛將軍軍務繁忙,諸位還是回去吧。沈先生到時候見不見你們自有沈先生決斷,你們守在這里也無濟于事,還是回去吧?!?
眾鄉紳哪里肯依,繼續圍著他懇求。
“馬典史,我等以前雖然投了韃子,但也是形勢所迫,非我們心中所愿啊。其實我們一直心中懷念大明,一直期待著有英雄豪杰能夠站出來將韃子趕回遼東去。為了這個目標,我們忍辱負重多少年,才終于盼來了沈天王?!?
“沈天王志存高遠,文韜武略,一看都是上蒼派來拯救我們華夏山河的大豪杰,我們自從知道沈天王的志向之后,這幾日都是激動的徹夜難眠,總想著做點什么來支持沈天王。經過我們諸位同仁的商議,一致決定追隨沈天王恢復華夏衣冠,除此之外還要捐獻我們的錢糧家產來為沈天王招募更多的勇士,以幫助沈天王早日達成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