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府綠營守備姜淮和桂陽府綠營參將馬泳收到劉光耀的出兵命令時,都氣的罵娘。
大冬天的也就不說了,這馬上過年了,大部分士兵都給放假了,現(xiàn)在卻要出兵,誰能樂意?
但是軍令就是軍令,兩人若是敢拒絕奉命,那劉光耀完全可以對他們二人先斬后奏。
貽誤軍機,這可不是小罪。
不過好歹劉光耀也知道大過年的讓人出兵實在不地道,所以在信中給他們許下了可以就地籌措軍餉糧草的承諾。
換句話說,他們出兵東安縣之后,繳獲的一切戰(zhàn)利品都交給他們支配。
更簡單一點說,就是進入東安縣這種敵占區(qū)之后隨便燒殺搶掠,只要能剿滅反賊,東安縣的百姓死活都沒關系。到時候劉光耀一道折子都可以把這事情安到反賊身上去。
朝廷要的只是剿滅反賊,至于百姓死活那跟他們有什么關系,肯定都是反賊干的。
這讓姜淮和馬泳兩人心里舒服了一些。
然后開始集合軍隊,準備輜重糧草,征發(fā)民夫。
打仗可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要做的準備工作相當不少。一般的軍隊在接到出征的命令之后,能從正常狀態(tài)完全進入戰(zhàn)備狀態(tài),沒有兩三天是搞不定的。
當然,這里指的是古代這種冷兵器部隊的常備軍。
如果是鄉(xiāng)勇團練這種鄉(xiāng)紳武裝的話,可能會更慢一些。
兩府的清軍還在準備出征的時候,消息就已經擺在了沈墨的案頭。
沈墨看完后扔給了鐵牛,鐵牛看完立刻興奮地請戰(zhàn)道:“主公,要不讓我回去領兵吧,零陵縣的鄉(xiāng)紳地主們都被嚇破了膽子,現(xiàn)在一個個的積極主動要求分自家的田,一個有卵子的都沒有,忒沒勁了。還是讓我回去領兵狠狠揍那些漢奸兵吧,再讓我閑下去我都快長毛了。”
零陵縣現(xiàn)在的確在沒有一個敢抗拒分田的地主了。
他們就算不怕蕩寇軍,也隨時擔心會被自家的佃戶和家奴殺了來當投名狀,這樣的例子已經有現(xiàn)成的了。
地主階層可以說是最頑固的一群人,但也是最善于見風使舵的一群人。
尤其是許多能夠傳承數(shù)百年乃至千年的大世家更是擅長此道。
只要他們能在新的統(tǒng)治者身上找到新的利益點,他們就會快速的轉變方向選擇投效。
地主們發(fā)現(xiàn)田地肯定是保不住的,而舍棄田產還能保住性命和部分家產以及商鋪,家中子弟們還有了做官的機會,所以分析利弊之后迅速地選擇了妥協(xié)和擁抱沈墨的所有政策。
既然無力反抗,那就盡情享受。
目前為止,在縣衙登基愿意擔任預備吏員的鄉(xiāng)紳子弟已經超過了百人,甚至其中有一小半都是擁有功名的。
其中童生占了一大半,秀才也有十幾個。
甚至其中還有一名舉人,叫做陳修遠,也就是那位串聯(lián)本村農民殺了地主,然后派人來請沈墨派人去主持分田的貧寒書生。
這哥們考上舉人之后沒有考上進士,但是有沒有錢跑關系買官,所以就一直蹲在家里等著朝廷有了空缺后補缺。
結果這三年清廷一直和吳三桂打仗,根本想不起他這樣一個小小舉人。
吳三桂敗了之后,原來他占領的地盤上出現(xiàn)了許多官職空缺,這哥們本以為自己有機會了,在家里興奮的天天等著吏部的通知。
結果等來等去依然沒有消息。
后來一打聽,朝廷因為連年打仗,搞得國庫空虛,所以皇帝下旨,那些候補的舉人誰先掏錢,誰掏的錢多就給誰先補缺。
在康熙看來,這是一舉兩得的良策,既能填補國家官員空缺,還能順便給朝廷創(chuàng)收,多好的事啊。
可是如此一來,那些家境貧寒的舉人就倒了霉了,為了考試早已經耗盡家產,現(xiàn)在哪里還有錢去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