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明洪武元年改元朝設立的桂陽路為府,治平陽縣。屬湖廣布政使司。轄境相后世湖南省桂陽、臨武、藍山、嘉禾等縣地。
在洪武九年的時候,桂陽府又降成了桂陽縣。
明崇禎十二年,析桂陽本州西南禾倉堡和臨武縣西北部分置嘉禾縣,屬桂陽州。
清康熙十七年,吳三桂稱帝衡州,避其諱改桂陽為南平州,次年吳三桂死了之后清廷又復其名為桂陽州。
只不過很多人還習慣性的會叫做桂陽府。
桂陽州如今治所就在桂陽縣,領藍山、嘉禾兩縣。
總共就是一州兩縣的地盤,不算很大。西邊挨著屬于永州府的道縣和江華縣,東邊則挨著郴州府。
桂陽州這地方河流很少,大部分的區域都是山地丘陵地帶,道路難行,環境復雜。
程凱帶著五千蕩寇軍正兵在水師的護送下先抵達道縣城下。道縣在行政區域上也屬于永州府,沿著瀟水從永州城就可以一路南下直達道縣。
大半個永州都落入了沈墨手中,道縣縣令早在數日前就偷偷逃跑了,剩下的典史主簿等官吏基本上都是本地人,也沒地方可逃,所以都躲進了家里,縣衙直接停擺。
城中的其他鄉紳也沒有膽子跟蕩寇軍作對,所以程凱剛帶著人馬出現在道縣城下,就看見大門洞開,一群剪了辮子,穿著明朝服飾的鄉紳打開城門迎了出來。
真正的兵不血刃。
程凱在占據道縣的第二天,緊挨著道縣的寧遠縣以及道縣南邊的江華縣和江寧縣,這三個永州府最后的沒有被蕩寇軍占領的縣都派來了使者,表達了他們迫切愿意加入沈天王麾下的殷切愿望。
寧遠縣的是使者是一群漢人鄉紳派來的,為首者叫做寇良選,乃是寧遠縣很有名望的寇家的嫡子。
這寇家據說跟昔日北宋真宗時期的著名喝醋宰相寇準寇老西還有點關系,但是關系多深就不足為外人道了。
而江華縣的使者則是江寧實力最大的瑤族土司趙江龍派來的。
江華縣在后世叫做江華瑤族自治州,這里的瑤人非常的多,甚至比漢人還要多,可以說是全國瑤族最多的一個縣了。
這里的瑤人跟隨土司趙江龍一樣,大多數都姓趙。
他們跟雷蒙一樣,都是屬于盤瑤的一支,漢化的程度相當高。
趙江龍這個人并不莽撞,反而頗為會看形勢,從沈墨先后大敗李光地和于成龍這兩次大戰之后,認為沈墨占領整個永州乃至整個湘南地區已經勢不可擋,所以要盡早的做出決定。
是順應投靠還是選擇對抗,答案幾乎是必然的。
一個能傳承數百年的漢人世家也好,或是類似于趙家這種幾百年的土司,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
或者說當權者的關系處理哲學。
他們的處世哲學的核心就兩個字:現實。
簡單的來說就是誰勢力強大就跟隨誰。前明的時候他們向明朝皇帝效忠,滿清占了天下后他們又順勢上表稱臣。
吳三桂造反,占了湖南,他們又效忠吳三桂。
如今沈墨實力強橫,雄踞湘南,他們自然也要向沈墨主動靠近,表達一下他們的善意,順便試探一下沈墨對于他們這些土司的態度。
對趙江龍這樣的土司來說,無論是誰當權,想要當地安穩,就必須最終依靠他們這些土司老爺。
只要他們手中掌握的權力沒有受到侵害,上個表稱個臣真不叫事。
當然,江華縣除了趙江龍,也還有其他的大大小小的土司,既有瑤族的,也有苗族、白族、壯族等十幾個民族的。
有些人在觀望,也有個別人本能地對蕩寇軍這種外來戶有些警惕。不過跟趙江龍一樣派出使者過來的也有好幾個。
江寧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