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在衡陽大敗清軍的消息以很快的速度在他目前所統治的地盤上傳播,永州距離最近,所以得到消息的速度是最快的。
其他的諸如寶慶府,郴州、桂陽州等地會稍微慢一點,但是也不會慢太久。
元朝的時候,為了統治龐大無匹的疆域,所以驛站系統非常發達。而到了明朝,大部分的元朝時期的驛站還雜繼續發揮著作用。
后面的明朝皇帝也都很重視驛站系統的建設,只是到了明朝中后期,朝廷越來越窮,驛站系統也不開始逐漸的衰落敗壞。
大明王朝的掘墓人李自成就是因為崇禎皇帝下令裁撤驛站所以失業,最后走上了造反的之路。
滿清占據中原以后,也很重視驛站的建設,恢復了明朝的驛站系統,并且在此基礎上也擴建增加。
但是三藩之亂又給驛站系統造成的很多破壞。
驛站最主要的功能其實就是傳遞消息,接待過往官員那都是順帶的。古代的驛站相當于招待所和郵局兩者二合一的功能。一個完整發達的驛站系統能夠讓各地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到皇帝的手中,皇帝和中樞的命令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傳達到各地。
沈墨作為一個擁有著來著后世現代社會靈魂的穿越者,從信息高度發達的世界而來,自然更清楚信息傳遞速率的重要性。
每打下一塊新的地盤,除了懲奸除惡,分田分地,成立護村隊,編練農兵等這些最基礎的鞏固統治的事情,最重要的一項安排就是恢復和重建當地的驛站系統。
而且驛站明面上承擔的是傳遞消息和接待來往官員公差百姓的職能,但其實還有一項公開但是卻隱秘的的職能,就是收集情報。
大明的錦衣衛之所以厲害,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驛站當中本身就有他們安排的眼線,甚至驛站的驛丞都在錦衣衛里掛著職。
所以蕩寇軍地盤上的驛站系統都是由戴文勝掌管,每一個驛站的主事情報處的人。
于成龍離開永州城以后,在沈墨派給他的一隊士兵的保護下四處走訪。
他選擇的第一站就是沈墨起家之地東安縣。
因為有總鎮署的牌子,所以于成龍一路很順利地到達了東安縣。
東安縣現任知縣劉同謙知道了這個光著腦袋的老頭竟然就是聞名天下的于成龍后也很有些驚訝,對他表達了足夠的敬意。
于成龍敷衍了幾句,就問起了東安縣的情況。
他來這里就是想親眼看看沈墨治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是不是如《蕩寇集》之中所說的那樣美好,才沒有心思敷衍一個小小的知縣。
劉同謙倒也沒有在乎于成龍的態度,畢竟人家當巡撫的時候自己才剛剛從一個縣衙主簿當上知縣。
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無論如何,于成龍現在都是一個敗軍之帥,一個稍微自由一點的俘虜而已,自己也沒必要去巴結他。
跟下面打了招呼,又給簽發了一張通行令后,劉同謙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于成龍帶著通行令,在隨行士兵的護送下一個村一個村的去走。
看著村子之間的道路顯然都是經過了精心的休整,平坦寬闊,而且每個村子的村口都有路標界碑。
每到一個村子,還沒等進入村子,于成龍一行人就早早被巡邏的護村隊的農兵給發現了。
這些巡邏的護村隊農兵都是兩人一組,一個鳴哨,一個暗哨。發現有不明身份的人靠近村子后,鳴哨會立刻出來要求來人表明身份,暗哨則會跑回村里報信。
于成龍好奇地看著這一切,然后將知縣給他開的通行令出示之后,本以為就能順利進入村中,結果哨兵卻并沒有讓他們立刻進村,反而讓等著,說要等待村里的村公所的主事鑒定是真的后才能進入。
沒多久,村公所的主事和護村隊隊長帶著大隊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