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跟著一群一看就很精悍的便衣士兵,進了縣學后左看右看,問東問西,甚至還跑到了廚房和學童們的寢舍去查看,讓賈校長拿不準這位的身份。
到了晚上,這老頭竟然還沒有走人的打算,還找賈校長要來了縣學的教材翻閱。
”你是說這本《語文》和《數學》都是那沈墨所編撰?“
老頭認真翻看這手中的教材,問道。
東安縣學主要的課程其實就兩門,語文和數學。
語文主要是識字造句為主。其中最常用的兩千字都是沈墨對照繁體字弄成的簡化字。
簡化字其實并不是后世才出現的,其實早在宋,甚至可以追溯到唐的時候就出現了。
當然,那時候不叫簡化字,而是叫俗文,就是通俗文字而已。
一般在朝廷的正式公文當中依然使用繁體字,但是民間日常使用,甚至在刊印一些話本小說等刊物的時候也會使用俗文。
到了明清的時候,俗文使用的就更加廣泛和日常了。當然,那時候的簡化字肯定沒有后世那么多,而且有些簡化的字跟后世的簡化字也不太一樣。
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記錄交流傳播,文字越復雜,交流傳播起來自然就更加的困難。
之所以繁體字一直被奉為正朔,根本的原因還是統治階層的愚民政策,目的就是為了壟斷知識。通過壟斷知識來壟斷底層百姓上升的通道。
如果簡體字被推廣開,那天下的讀書人就會快速增加,原本的利益階層的壟斷就會被打破,所以他們自然會想出各種理由來反對簡體字。
就算沈墨原來的那個時空,依然有很多人被洗腦認為繁體字才能代表中華文明之美,盲目的推崇繁體字,甚至會為了漢字簡化而痛心疾首。
簡直愚蠢而又搞笑,難道建國之后推行簡化文字的那些學者專家都是不如他們有見識,不如他們更有傳承和保護中華文明的使命感?
而且簡體字也很好辨認,除了少數,大部分的簡體字就算經常使用繁體字的古人也能看得懂的。
若非沈墨沒有時間,他都想把漢語拼音直接推廣開來,那才是提高識字率的大殺器。
只不過這需要時間,他呀先親自培養一批人學會,然后讓他們去當教師再教給學生。一傳十,十傳百,那速度才能真正快起來。
至于數學,直接采用了阿拉伯數字,學的內容也是以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為主。
說白了,東安縣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就是后世的小學知識,甚至還是簡化版的小學知識。
后世的小學知識,很多題可是都讓大部分大學本科畢業的成年人都抓耳撓腮無計可施的。谷
不過能夠學會常用字的讀寫造句,懂得基本的數字運算,已經算是一名合格的初級人才了。
對這個時代而言。
賈校長雖然很好奇這個看起來像個老農的古稀老者的身份,心中也有些不忿這老頭問東問西的樣子,但是人家一開口,他還是覺得有點緊張,最終還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老頭聽說這些教材都是沈墨親自編撰的之后,臉上的表情在驚愕之后又有些佩服,但是又有些茫然,最后又是長久的發呆。
當天晚上,這個老頭竟然要求在學生們教室里過夜,這讓賈校長又是為之愕然,覺得這老頭是不是有毛病。
但是縣衙派來的人帶來了劉知縣的話,說只要不過分的要求要一律答應。
焦桐鶴在次日一早,帶著人去縣學的時候。琢磨了一晚上老頭身份,以至于沒有睡好,帶著兩只熊貓眼的賈校長才知道這老頭就是大名鼎鼎的于成龍。
這讓他差點沒驚掉下巴。
那可是于成龍啊,康熙皇帝親口御封的”天下第一清官“,堂堂的大清前湖南巡撫啊。
自己竟然跟一個封疆大吏嘮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