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這些年編寫整理的文卷不少,這些整理起來都需要時間。
沈墨看著王夫之遺憾的神情,拱手笑道:”日后要勞煩姜齋先生的地方還多著呢。這幾天是給先生最后的假期,先生要懂得珍惜啊。“
這句話讓眾人都笑了起來,王夫之更是高興的連連說好。
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是卻隱晦地表明沈墨對自己的看重,表達了以后要大用他的想法,他自然是高興的。
對于老年人來說,其實最擔心的就別人把他當做累贅,當做沒有價值的人去看待。
沈墨記得前世的時候接觸過許多領導。
沒有退休前,腰板挺直,聲音洪亮,耳聰目明,頭發濃密,精神煥發,干勁十足。
可是一旦退休,沒兩年就開始腰背佝僂,狀態沮喪,耳朵也開始不好使了,眼睛也開始花了,濃密的黑發也迅速變得干枯花白,整個人就跟失了魂一樣,喜歡亂發脾氣,給家里人找事,搞得家中雞犬不寧。
之所以這樣子,除了因為身份變化帶來的心理落差的原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一個自我價值認同的變化。
沒退休前覺得自己是個人物,退休后就變成了個人,甚至覺得自己變成了廢人,所以才會從心理到身體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導致了后續一系列沒事找事的行為。
治療這種退休綜合征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找個事情做,讓他忙碌起來,這樣他就會感覺到自己還是個有價值的人。
工作之于人的意義,不光是帶來金錢,維持生活,同時也是一種自身價值的體現。
簡單來說,就是工作除了掙錢還能維持心理和精神健康。
古人說人有七立:立人、立身、立志、立正、立功、立德,立言。
前四個是對普通人的要求,后面三個就是作為人一生最大的追求。
立功,能夠做出對國家民族百姓社稷有重大貢獻的事情。
神農嘗百草,發明谷物種植和藥物采用。
大禹牽頭治理“浩浩懷山襄陵”的大洪水,安定了九州大地。
秦始皇統一六國,“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確立郡縣制,建立了封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保障農業發展,使成都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
張良韓信蕭何“三杰”各展才能,輔佐劉邦爭雄項羽、創立漢朝。
蔡倫研究發明出“造紙術”。
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劉備父子據蜀“三國鼎立”。
鄭和率領海船隊遠征,“三寶太監下西洋”。
李時珍采藥辨藥,撰著成《本草綱目》。
戚繼光領導抗擊倭寇……
以上種種都是事跡就是立功,所以這些人名垂青史,為后人所銘記。
再說立德,其所作作為成為道德標桿,成為后人學習敬仰的榜樣。
遠古時唐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選賢任能;任職一定年限后主動“禪讓”,交班給能干的虞舜,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伯夷叔齊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紂,勸諫不果,“恥食周粟”,就隱居到首陽山去采食薇蕨度日。
屈原在楚國,一腔愛國熱忱不能發揮,反而遭讒被放,但他決不背離祖國,寧愿投江自沉,以死明志。
還有柳下惠克己守禮,“坐懷不亂”傳美名。
堅持國家民族利益和個人氣節,決不叛變出賣靈魂的,則有漢朝的蘇武和宋末的文天祥,等等。
后世的***,**等等都是真正達成立德的典范。
至于立言,是最簡單,最容易達到的一個目標。傳下不朽名言以及著作都能算作立言。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