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揮舞了兩下,感覺除了有點輕之外,還是挺趁手的。
巡檢司本就有打擊走私的職責,估計這把刀是劉巡檢從別人手中的來的。
甚至還有那匹馬也有可能是。
更夸張的是這廝身上竟然還穿著一套山文甲。
山文甲片是中式甲的典范,中晚唐盛行于世。
《唐六典·武庫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荊南,造甲以進。”
山文甲有外形美觀、穿著貼身、修補方便、綜合防護能力強等優(yōu)點。但是由于其制作復雜,成本高昂,所以多作為武官鎧甲和親軍甲胃,在基層普及率不高,一般士兵根本用不起,往往都是軍中大將才有資格使用。
山文甲顧名思義,是指甲片形狀如漢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獨特,為“錯札法”,即通過甲片與甲片互相枝杈咬錯成甲。
據說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劃一的話,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個甲釘,不需一縷絲線。
山文甲自唐代引入中國后,逐漸被廣泛應用,成為宋明時期常見的甲式。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西方人稱為“中國之星”,日本人稱為“唐甲紋”。
而到了明朝以后,火器迅速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的盔甲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所以布甲和棉甲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除了輕便,以及制作簡單,成本較低這些優(yōu)點之外,棉甲和布甲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對火槍的防御性更高。
畢竟這個時候的火槍還是使用的黑火藥作為發(fā)射藥,所以穿透力有限。
等到無煙火藥大規(guī)模使用后,穿啥都不好使了。
所以沉墨看到劉巡檢這廝竟然穿著一身山文甲就很驚訝,不知道這廝到底是從哪里弄到的這么一副古董盔甲。
不過看盔甲的成色,保養(yǎng)的還是很好的,非常完整,完全沒有破損。
也不知道是時人新做出來的,還是劉家家傳下來的。
但是那都不重要了。
沉墨劉巡檢的身材跟自己差不多,干脆讓人解下山文甲,套在自己身上試了試,還挺合身。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
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而且這套盔甲穿上之后,竟然沒有多么影響他的活動,無論是行走跳躍,還是揮刀射箭,都幾乎不受影響,可見制作水平相當的高明。
除了刀和盔甲之外,繳獲的劉巡檢那匹馬也不錯。
雖然算不上什么名馬,但是卻的確是一匹良駒。沉墨上上輩子可是馬上皇帝,騎過的馬也不少,所以對于馬的品相自然也不陌生。
正好自己缺一匹馬,劉巡檢就給自己送來了。
他忽然覺得,劉巡檢其實不是個壞人,而是個雪中送炭的好人。
知道自己缺戰(zhàn)馬,缺武器盔甲,就巴巴地給自己送來了,甚至還把自己的小命給搭上了,真是一個好人啊。
想到這些,沉墨決定善待劉巡檢,給他應有的待遇。
“來人,將劉永生的首級割下來掛在城頭示眾十日,十日后再跟其尸身發(fā)還劉家。”
“大人真是寬宏大量啊!不僅不追究劉家聚眾造反的罪行,竟然還發(fā)還劉永生的尸首,真是令人欽佩啊。”
張岳由衷地感佩道。
沉墨笑笑,沒有多說。
不是不追究,只是時機不到罷了。就算是殺豬,也得一頭一頭的殺,否則會嚇到其他的豬的。
劉家犯下這么大的事,不可能只付出劉巡檢一條命就過關了。
到時候,就算不滅族,最起碼也要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