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氣,讓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然后開口道:「奴才以為,沉墨這是要圍點打援,以滄州為餌,吸引攝政王的援軍,然后半路伏擊。」
多鐸心中一抖,面色緊張起來,在地上來回踱了幾圈后,搖搖頭道:「那本王即必須告訴十四哥,讓他不要派援軍過來,免得中了伏擊。」
吳三桂皺眉道:「如果沒有援軍過來,那齊軍必然會一口吃掉我們的。奴才死了不要緊,但是豫王爺可是攝政王的胞弟,一旦豫王爺有所閃失,那對攝政王來說形勢將會變得艱難起來。所以,奴才以為此事還是要盡快讓攝政王知道,至于如何派遣援軍,那是攝政王才能決斷的,奴才就不妄加猜測了。」
多鐸聞言心中心中一沉,他知道吳三桂說的是非常有道理的。
他哥多爾袞雖然目前是大權在握的大清攝政王,但是并非就是一言九鼎。
滿清內部的矛盾一點也不少。
當初黃太吉死了之后,為了爭奪皇位,黃太吉的長子豪格在諸多兩黃旗大臣的支持下成為了多爾袞的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雙方當時差點打起來,形勢非常的緊張。
就是雙方誰都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夠干脆利索地除掉對方,最后才會妥協之后,讓黃太吉的幼子福臨即位當了皇帝。
而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豪格也被加封為肅親王。
但是當時除了多爾袞這個攝政王之外,還有另一個攝政王,也就是鄭親王濟爾哈朗。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親侄子,從小在努爾哈赤身邊長大,很受努爾哈赤信任和重用,也立下了很多功勞。
在他親爹和他親哥造反失敗被殺之后,濟爾哈朗卻一點都沒有受到影響,繼續受到努爾哈赤還有黃太吉的信任,在滿洲貴族大臣里面威望很高。
在當時支持豪格當皇帝的人里面就有濟爾哈朗,因為濟爾哈朗的緣故,很多原先中立的人也站到了豪格身后。
后來雖然豪格沒有當上皇帝,但是濟爾哈朗卻和多爾袞一起被推舉為攝政王,共同輔左小皇帝福臨。….
而且濟爾哈朗還是第一攝政王,多爾袞才排到第二。
但是因為多爾袞更強勢一些,濟爾哈朗反而是一個性格比較軟弱的人,遇到事情總是容易退讓妥協,所以最后反而他這邊第一攝政王靠邊站了,而多爾袞這個第二攝政王成了大權獨握的那一位。
多爾袞如今能壓服眾人,靠的就是他比其他滿洲大臣更聰明,更有眼光,做事情更有魄力。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多爾袞有他兩個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持。
他們兄弟三個掌握的兩白旗是多爾袞的基本盤。而多鐸相比脾氣更加急躁的阿濟格來說,顯然更有謀略,更冷靜一些,對于多爾袞的重要性更大一些。
一旦多鐸死在了滄州,可想而知對于多爾袞無論是從精神上還是地位都會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支持豪格的那些人必然會趁機搶班奪權的。
滿洲雖然效彷大明的制度,立了皇帝,但是在權力結構上還是帶著以前那種部落制度的影子。
多爾袞權力再大,畢竟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一個攝政王。
以前他能用自己的功勞壓服其他人,而現在德州之戰兩萬清兵全軍覆沒,孔有德六千天佑軍全軍覆沒,如果連多鐸和吳三桂也死在滄州,可想而知,這些消息傳到北京之后會產生多么大的影響。
最直接的一個影響就是那些滿洲貴族可以理直氣壯地開始質疑多爾袞,質疑他做出的入關的決定是不是錯了。
一旦這種質疑聲起來,那么必然會對多爾袞的地位造成嚴重的危機,那些人就可以
順理成章地要求多爾袞交出權力,畢竟還有一個比他更名正言順地攝政王濟爾哈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