鰲拜看著再次敗退下來的部下,面色陰沉的快要滴出水來,握著刀的手背上青筋畢露,顯示出他內心此刻極度的窩火和憋屈。
在豫王多鐸和吳三桂被困滄州的消息傳到了京城之后,禮親王代善就帶著包括他鰲拜在內的兩黃旗大臣們前往多爾袞的攝政王府發難。
鰲拜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急先鋒的角色,一番話懟的這幾年一言九鼎,威風八面的多爾袞面色難堪,無言以對,這讓鰲拜心中大感暢快,讓他心中當年因為皇長子豪格被多爾袞逼迫的無法即位給他們這些兩黃旗的大臣們心中帶來的那種憋屈憤滿瞬間消散了許多。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多爾袞上位,重用的自然就是他手下的兩白旗的人。
而如果豪格即位的話,重用的必然就是兩黃旗的人。
所以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的仇怨不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仇怨,更是滿清內部兩大利益集團之間的仇怨。
現在多爾袞下臺,皇帝還小,禮親王代善雖然暫時攝政,但是遲早都要恢復豪格的王爵的。
等豪格恢復了王爵之后,那取代多爾袞攝政也就是不遠了。
到時候他們這些一直支持豪格的大臣們自然也就水漲船高,跟著發達了。
這次禮親王帶上讓他鰲拜帶兵來支援山海關,在鰲拜看來就是給他送功勞了來了。
等到以后肅親王豪格上位,那時候他鰲拜作為滿洲第一勇士,必然會大權在握。
所以鰲拜對于這一趟山海關之行很是重視,帶著五千精兵出京之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山海關。
可是他們還是來遲了一步。
等他趕到的時候,發現山海關剛剛經歷了一場大戰,一支陌生的軍隊剛剛占領了山海關。
多爾袞入關的時候留下的守將剛林的腦袋正被掛在城樓上,一面殘破的大清龍旗被扔在關墻之下,清兵的尸體還沒有被完全清理,硝煙還沒有完全散去。
看著城頭上那面正在風中獵獵作響的紅色大旗,上面一個大大的“齊”字,鰲拜這才知道趕在自己前面搶占了山海關的原來就是那支在德州擊敗覺羅巴哈納和石廷柱,又在滄州困住了豫王都鐸吳三桂,還全殲了孔有德的天佑軍的齊軍。
雖然心中對于齊軍的兇勐已經有了盡量高的心理準備,可是看到齊軍出現在山海關的時候,鰲拜還是破防了。
他萬萬沒想到齊王沉墨的速度會這么快,行動的會這么早,眼光會這么的毒辣。
從眼前的形勢來看,這支齊軍應該是在德州之戰還沒結束的時候就打起了山海關的主意。
兩線作戰一向都是兵家大忌,但是偏偏齊王沉墨就這么做了。
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就是他對自己,對于自己的軍隊充滿了足夠的信心,認為自己的軍隊一定會是勝利的那一方,而清軍必然會以失敗告終,必然會撤出京城。
所以他才會提前安排人馬渡海來偷襲山海關。
雖然鰲拜沒有看見齊軍是從海路過來的,但是作為身經百戰的大將,他一猜也能猜到。
雖然內心又驚又怒,但是作為大清第一勇士,鰲拜也沒有就此撤兵,而是打算趁著齊軍剛剛占據關隘,立足未穩,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鰲拜很快下令部下開始攻城。
他手下這五千人都是兩黃旗的精銳,幾乎每一個人都上過戰場,都接受過鮮血的洗禮,死亡的淬煉。
鰲拜對自己的部下有著充分的信心,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很快將山海關重新奪回來。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短短的半天之內,他的部下對關墻發起了足足六次攻擊,但是卻都毫無例外地最終以失敗告終。
城頭下面鋪滿了他們兩黃旗勇士的尸體,有些甚至跟之前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