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三晉同盟,但事實上這件事非常難。
因為秦、齊、楚三國都不會坐視三晉同盟的促成,三晉同盟,那就相當于一個晉國,曾經首先稱霸中原的晉國,秦、齊、楚三國都不愿晉國或者類晉國的同盟再次出現。
正因為如此,趙國長期駐有秦、齊兩國的使者,雖然這兩國都抱著將趙國拉攏到自身的目的,但有一點兩國是一致的,那就是絕不允許三晉同盟的出現。
趙國為什么敢侵占衛國,為什么敢與魏國發生戰爭,因為趙侯知道就算他趙國敗了,秦、齊兩國也是絕對會派兵支援他的,否則一旦他趙國向魏國屈服,形成了以魏國為首的三晉同盟,那天下的局勢可就徹底改變了。
雖然不知是誰率先放出了這個謠言,但眾所周知,一旦三晉抱團,形成了比擬當年晉國的龐大同盟,介時無論是秦國還是齊國,亦或是楚國,三晉同盟皆無畏懼。
是故,想要促成三晉同盟,十分艱難,因為事實上,魏國其實就在朝著三晉同盟的戰略前進,只不過秦、齊兩國頻繁從中作梗,未能實現罷了。
但即便如此,瑕陽君依然從惠施的觀點中得到了啟發,即他魏國可以通過釋放善意與齊國和解,真正的敵人就只有秦國與楚國。
如此一來就只剩下兩個方向的敵人了,一個是河西方向秦與少梁的聯軍,一個是睢縣方向齊、楚、宋、衛四國的聯軍。
那么,他魏國應當率先向哪路展開反擊呢?
“……四國聯軍!”瑕陽君率先說出了他的想法。
“瑕陽君明見……”惠施拱了拱手,表示贊同。
畢竟在他看來,集結于睢縣的齊、楚、宋、衛四國聯軍雖看似人多勢眾,但仔細推敲就知道,這支聯軍其實十分虛弱。
先說齊軍,也就是齊高唐大夫田朌率領的齊軍,只要魏國與齊國達成了協議,這支齊軍肯定是會撤退的,那就只剩下楚、宋、衛三國。
其中,自早些年魏韓兩國聯合進攻宋國起,宋國就已經倒向了齊國,而現如今,衛國作為魏國前附庸國,也倒向了齊國,只要魏國與齊國和解,宋、衛兩國的軍隊也會撤退——當然,就算不退也無所謂,畢竟宋、衛兩國只是小國,就算兩國堅持助楚國討伐魏國,魏國也能憑強大的軍隊將其擊敗。
總而言之,只要魏國與齊國和解,魏國南面的敵人大抵就只剩下楚國的軍隊了,而楚國的軍隊嘛,誰都知道那是遠不如秦國的。
因此,惠施在繼‘親善齊國’的主張后,又傾向于率先反擊睢縣的楚軍,然后才是河西方向的秦軍。
這個次序與瑕陽君不謀而合,不過略有區別的是,惠施僅僅是因為顧慮秦國軍隊的強大,而瑕陽君則是將少梁的因素也算了進去——只有他知道,少梁的軍隊有多么的強勁!
哦,不對,事實上倉城之戰前后,公孫衍以及其所率的七八萬魏軍,也逐步見識到了少梁軍隊、尤其是少梁奇兵的難纏與強勁,只不過公孫衍死咬著不松口,不肯承認罷了。
當晚,瑕陽君吩咐府上置備酒菜,盛情地招待了惠施,甚至于他還對惠施說道:“區區市吏一職,太過于辱沒先生的才華,先生就莫要回去了,不如在我府上先住下,待明日我在大王面前引薦先生。”
惠施大喜過望,連連稱謝,隨后便在瑕陽君的府上住了下來。
次日,瑕陽君便帶著惠施前往王宮。
雖然這一日恰逢天降大雪,但惠施的心中卻一片火熱。
火熱之余,他亦不禁感慨,感慨自己在魏國蹉跎了半年之久,今日終于找到了門路。
在瑕陽君的引薦下,惠施終于見到了魏王,并且在魏王面前陳述了自己的退敵之策。
就跟瑕陽君判斷的那樣,魏王自然不肯將他魏國的霸主分給齊國一部分,哪怕只是名分,但不可否認,惠施提出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