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三晉同盟’吧……”
與李郃對視了良久,嬴虔也倦了,遂跳過‘聯合對趙國施壓’一事,正色說道:“昔日魏、趙、韓三家分晉一事,想必你也有所耳聞。一直以來,天下各國都警惕于三晉再次聯合,今魏國與韓國本身就有盟約,后又與趙國和解,三晉聯手就在眼前,若不能阻止此事,我秦梁兩國勢必要遭受滅頂之災……”
“……”
李郃靜靜聽著嬴虔的話,分析著其中利害。
世人都說,三晉同盟就相當于一個晉國,而且是強化版的晉國,對于這種言論李郃其實并不信。
畢竟同盟的基礎,在于利害一致。
比如他少梁與韓國,都想要平衡秦魏兩國的實力,且彼此間并無利益沖突,因此韓國才會下血本扶持少梁,不惜將造六百步強弩的資料,以及測試成百上千回的冶鐵資料交給少梁。
而魏、韓、趙三國的利害一致么?
要知道,韓、趙兩國深受‘霸魏’之苦。
最初三家分晉那會,魏韓兩國就聯手坑了趙國,讓趙國折損許多軍隊、花費諸多糧草卻沒有得到什么收獲,因此趙國一怒之下退出了同盟。
而韓國也沒高興太久,因為魏國強大之后,就立刻向兄弟國家祭起了屠刀,自那時起,韓、趙兩國就頻繁受到魏國的進攻。
三晉情誼?
抱歉,三晉之間沒有情誼!韓、趙兩國最恨的就是魏國,若非西邊有個秦國,東邊有個齊國,外加兩國聯合起來也打不過魏國,兩國早就聯合起來覆滅魏國,共同瓜分魏國的土地了。
最有利的例子就是二十幾年前的韓趙攻魏,當時正值魏國君權交替,國內發生動蕩,上代韓侯與當代趙侯趁機聯合攻打安邑,殺了魏國一個措手不及。
當時上代韓侯要將魏國一分為二,而當代趙侯則除掉公子?——即如今的魏王,改立公子緩為魏國君主,最終雙方意見不合,韓侯一氣之下連夜撤軍,留下趙侯單獨圍困安邑,最終被喘過氣來的魏國擊敗,而公子?,也就當代魏王,也在殺死弟弟魏緩后自立為君,成為魏國的君主。
從這個例子就可以看出,三晉之間根本沒有所謂的情誼,且韓、趙兩國的訴求也大不相同:當時韓國想要將魏國一分為二,一舉將‘霸魏’打落寶座,變成兩個相當于宋國、衛國的三流國家;而趙國則因為是被魏公子緩請來與兄長爭奪魏君之位的,想要得到公子緩承諾的割地,因此沒有答應上代韓侯的提議。
而事實證明上代韓侯的提議是明智的,等到魏王罃繼位,魏國重新恢復穩定,韓、趙兩國便又再次遭受魏國的進攻,直至秦國在西垂逐漸崛起,而齊國則開始在泗上一帶施加影響力、挑戰魏國的霸主地位,腹背受敵的魏國這才重新與韓、趙兩國和好。
可問題是,魏國欺負了韓、趙兩國這么久,真能讓韓、趙兩國將以往的事一筆購銷?
這根本不現實。
于是乎,韓國成為了魏國‘可疑的盟友’,雖然與魏國結盟,卻試圖讓魏國與秦國斗個兩敗俱傷;而趙國索性與秦國結盟,默許秦國攻占河西乃至魏國的河東。
暫且不提三晉如今的惡劣關系是當年魏國強盛時肆意進攻兩國導致,單說三晉這惡劣關系,怎么可能齊心合力組建同盟?
直白地說,韓、趙兩國早就看透了魏國,知道魏國一旦再次強盛就肯定會再次攻打兩國,因此絕無可能真心幫助魏國。
“你確定?”
當李郃冷靜地表示三晉同盟不可能促成時,嬴虔狐疑地問道。
“當然。”
李郃平靜說道:“魏韓同盟是魏韓同盟,魏趙同盟是魏趙同盟,縱使魏國同時與韓、趙兩國締結了同盟,亦不代表就能促成三晉同盟。……韓國不會認同的。”
頓了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