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就當瑕陽君帶著魏王的授權前往少梁的期間,少梁這邊,東梁君則收到了長子王廙從齊國派人送來的書信。
看完書信后,東梁君立刻就派人將李郃請到了少梁城。
對此李郃心中也是直犯嘀咕,畢竟在他看來,王廙出使齊國、勸說齊國借給他少梁,按理來說是十拿九穩的事,難道真出現了什么變故?
懷著心中的驚疑,李郃匆匆趕到少梁城,在見到東梁君后,驚疑問道:“東梁君,難道齊國拒絕了我少梁的借貸?”
“不,齊國同意了。”東梁君搖搖頭說道:“在田忌的相助下,齊王答應向我少梁出借三千齊刀。”
這里所說的齊刀,指的是齊國刀幣,它在齊國的購買力相當強,大概三到四枚齊刀就能購買一石米,對比秦國幾十枚圜錢才能購買一石米,一枚齊刀至少抵得上十一、二枚秦國銅錢。
而三千齊刀,就差不多相當于七百萬石至一千萬石糧食的價值。
縱然李郃也知道齊國的殷富,聽到這事也不禁暗暗心驚,畢竟這已經抵得上他少梁四五年的糧食收成了。
什么?這不算多?
別忘了,這只是齊國嘗試性地首次投資少梁,倘若日后一兩年齊國證實少梁確實值得投資,介時齊國的借貸力度相信遠不止三千齊刀。
而反過來說,哪怕只是嘗試性地投資少梁,齊國也一口氣借出了三千齊刀,可謂是財大氣粗。
富齊之說,名不虛傳。
當然,既然是借貸,那就需要償還,齊國在這方面給的期限是十年,也算是中規中矩,不算太寬、也不算太緊。
“這不是談成了么?”
李郃不解地看向東梁君,不明白東梁君為何將他請到少梁城來。
難道就是為了告訴他這個好消息?派人知會一聲不好么?他李郃每日也是很忙的。
見李郃滿臉不解,東梁君取出兒子王廙的書信遞給了他:“你自己看吧。”
李郃接過書信看了一遍,這才明白東梁君請來前來的用意。
據王廙在信中所屬,他準備按照先前商議的那樣,用三千齊刀購買齊國的鹽和米,然后委托齊國的商賈幫忙運至少梁。
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這群齊國商賈辛辛苦苦花三個月從齊國運物資到少梁,總要在少梁再買些什么東西運回齊國吧?總不能讓那些齊國商賈空車回齊國吧?
而少梁,有什么值得這些齊國商賈大批量購置的特產呢?
別說東梁君當時懵了,連忙請來李郃商議此事,李郃也懵住了。
少梁的特產……
他少梁有什么特產?
魚?
他少梁位居大河一側,以往魚倒是挺多,可問題是,目前少梁依舊缺肉食,主要還是拿魚當主菜自己吃不夠,還要售賣至齊國?
再者,雖說從他少梁出發,沿大河順流而下,至齊國也不過一月左右,但活魚能保鮮一個月么?
抹上鹽當腌魚賣?
更要緊的是,人齊國位于濱海之側,人家也有魚啊難道河鮮就比海鮮美味?
要不然,賣弩?
先不說齊國要不要少梁目前大批量打造的低質量版韓弩,秦國向他少梁下單的五萬把弩,他少梁才只交付了兩萬多把,預期還要一年多才能完成,哪有空閑再造弩賣向齊國?
陶瓷?
絲綢?
茶葉?
銅器?
漆器?
一瞬間,李郃腦海中閃過無數個念頭,但很快他就遺憾地發現,這些東西他少梁都沒有,就算能造也遠遠比不上其他國家。
硬要說他少梁有什么特產,那就是水泥跟磚頭,水泥且不說,他少梁研發改良了好幾種耐冷、耐熱、防水的磚頭,質量相當過硬,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