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一日,在瑕陽君離開膚施返回大梁的第三日,公叔蒙、公叔馳父子率兩萬上郡魏軍,前來膚施與聯(lián)軍匯合。
據(jù)此前公叔蒙所言,他上郡軍確實只有十二萬,拋去部署在漆垣、雕陰一帶的四萬軍隊,其余八萬則部署在北方。
其中白土塞八千、白邑三千、赤邑兩千、楨林五千、高望三千,這五地共計駐軍兩萬一千軍卒。
又有八千軍隊分為四支,分別駐扎在北部長城的四個區(qū)域,剩下的五萬余軍隊,則主要部署于膚施、陽周、高奴三處,其中以郡治膚施最多,有整整三萬軍隊。
但在上郡被胡人打成篩子的當(dāng)下,白邑、赤邑、高望三地的魏軍幾乎全滅,部署于長城的八千軍隊只剩下兩三千逃回膚施,膚施的三萬軍隊在死守城池半個多月后,只剩萬余人僥幸突圍至高奴,其余東北方向的白土塞,還有西北方向的楨林,這兩地魏軍皆已失去聯(lián)系,眼下公叔蒙手上的兵力,就只剩下四萬不到。
可以說,八萬上郡北部軍目前傷亡過半,若不是李郃及時率領(lǐng)援軍前來,上郡遲早要全面淪陷。
鑒于當(dāng)前的戰(zhàn)況,公叔蒙在與李郃商議時,提出了他的建議:率先派人探查白土塞、楨林二地的狀況,若當(dāng)?shù)伛v軍仍在堅守,則設(shè)法與其取得聯(lián)系。
對此公叔蒙信誓旦旦地對李郃說道:“我相信我麾下的將士,他們肯定還在堅守。”
李郃點點頭,派高允、侯赟二人各率五百奇兵,分別前往探查白土塞與楨林的情況。
隨后,胡亥也提出了他的猜想:“夫蒙應(yīng)該是撤至高望一帶了。”
白土塞、楨林、高望,這三處相當(dāng)于上郡的前哨站,已經(jīng)十分接近乙旃部落、烏蘭部落的居住地,其中白土塞與楨林都建于高塬之上,唯獨高望處在平原草地上,再往北就是千里草原。
因此從位置判斷,夫蒙撤往高望,更便于他匯聚乙旃、烏蘭兩大部落的援軍。
李郃亦如此認(rèn)為,因此派胡亥帶人去高望一帶探查,監(jiān)視夫蒙的一舉一動。
事實證明,胡亥不愧是胡人出身,十分了解同族的習(xí)性,夫蒙在膚施敗退后,還真的是撤到了高望。
撤至高望的當(dāng)日,夫蒙就派人向母部落求援去了,這幾日按兵不動,就是在等乙旃母部落派來援軍。
而在此期間,仆蘭、成邗、羽山、烏丸、羽弗這五名首領(lǐng),也早已帶著戰(zhàn)士們回到了各自的部落,讓部落里的族人們倍感詫異:族內(nèi)的戰(zhàn)士們不是跟著匹婁去搶掠夏人了么?怎么回來了?
面對族人的疑惑,仆蘭五人非凡不敢道出真相,也事先警告過手下的戰(zhàn)士們。
他們怎么敢說,為了活命,他們投降了夏人,被那名夏將逼著殺死了匹婁。
匹婁那可是乙旃部落首領(lǐng)老扶余的兒子啊,若此事傳揚出去,乙旃部落怎么可能輕易饒過他們?
難道真的就只有歸順夏人這一條出路了么?
難道他們真的要舍棄祖祖輩輩生活的草原,遷移至夏人的上郡去?
平心而論,上郡也十分適合他們放牧生活,但問題在于,一旦將族人遷到上郡,他們就會變相受夏人控制,再也得不到真正的自由——雖說草原上其實也被乙旃、烏蘭、大野三個大部落把持,但為了不引起眾人,大部落多少會克制一些,不會過于欺凌中小部落。
反觀夏人那邊,那名夏將卻要他們?yōu)樯峡ばl(wèi)戎三十年,簡單地說,他們要為夏人去打仗,甚至與同族廝殺,沒有拒絕的余地。
或有人會說,反正都已經(jīng)把戰(zhàn)士們帶回來了,不去理會那夏將不就完了?
然而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因為他們被那夏將逼著,確確實實地殺了匹婁,而且還是當(dāng)著一兩千名戰(zhàn)士的面,將匹婁的腦袋獻(xiàn)給了那名夏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