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知道東梁軍是少梁最具意義的軍隊?比元里軍更具意義。
“好了。”
李郃笑著拍拍他臂膀道:“在編入東梁軍之前,我要你墾建軍完成最后一項任務,做成這件事,你等就可以卸崗了。”
“遵命!”楊予激動地抱拳道。
趁著楊予請自己一行人入營的空檔,墨踐好奇地低聲問李郃道:“東梁軍要擴軍?”
“唔。”李郃微微點了點頭。
他并非欺騙楊予,而是確有其事,原因就在于秦國最近的反應讓少梁有些不安。
瑕陽君出任魏相,這件事秦國干涉不了,但瑕陽君代表魏國與少梁簽署上郡之盟,秦國居然僅僅只是口頭上的抗議,連威脅都沒有,這非常不附和秦國近些年來霸道的做法。
雖然李郃與東梁君、翟虎等人也猜測,秦國之所以表現(xiàn)地如此‘軟弱’,那是因為秦國深刻了解他少梁并不招惹,但不管怎么說,本郡、合陽郡這邊僅區(qū)區(qū)兩萬東梁軍駐守,兵力確實顯得太過于單薄了些。
因此翟虎與李郃商議了一番,決定擴編東梁軍,順便也解決了楊予這剩下五千名魏卒的問題——這些魏卒跟元里軍一樣,此前都是魏國的正軍,總不能一直讓他們種地耕田吧?這也太浪費了。
至于為何不直接編入翟章、司馬錯的少賁軍,那純粹是李郃想要鍛煉那兩位年輕將領,畢竟那是他少梁下一代青壯,真正根正苗紅的嫡系將領,反正目前他少梁并未承受太大的壓力,因此李郃想要盡可能地鍛煉他們,叫他們從無到有創(chuàng)建一支軍隊,以便熟悉訓練、后勤等一系列軍務,打到扎實的基礎。
“防備秦國?”
在李郃向墨踐解釋之前,墨踐自己就猜到了原因。
這不奇怪,畢竟李郃回國之后這幾日,除了國內(nèi)的發(fā)展,與眾人談地最多的便是秦國。
比如說,李郃斷定秦國多半無法保住他們目前在河東的城池,原因就在于河東守龐涓麾下多了馮普、左松等近兩千名魏武騎。
別說什么重騎兵只是戰(zhàn)術(shù)兵種,無法決定一場戰(zhàn)役的勝敗,因為魏武騎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重騎兵,他們只是學會了重騎兵的戰(zhàn)法,但身上的厚甲完全達不到重騎兵的標準,只能算是中甲,換而言之,負重對騎士、對戰(zhàn)馬的影響并不像真正重騎兵那樣大,再加上魏武卒也配有勁弩,因此從理論上說,這支魏武騎也可以像少梁奇兵那樣兼職‘弩騎’。
更關(guān)鍵的是,這支魏武騎出征過上郡,他們知道胡人用什么戰(zhàn)術(shù)將他們的步卒打得連營寨都不敢出,照葫蘆畫瓢用在秦軍身上,秦軍承受得住么?
離遠了是弩騎,離近了就是重騎,秦軍承受不住。
雖說這支騎軍人數(shù)也就不到兩千人,但若是被一個精通兵法的主將掌握,無疑會發(fā)揮出驚人的殺傷力。
而很不幸的是,龐涓就是一位精通兵法的主將。
當然,就算秦國戰(zhàn)敗,被迫退回河西,這本身也與少梁沒有什么關(guān)系,關(guān)鍵在于少梁隨后要與瑕陽君簽署的‘河東之盟’,即類似于‘秦梁河西之盟’的‘魏梁河東之盟’。
這份盟約一簽,那秦國他日再打河東,魏國就能順理成章地拉少梁下水一同對抗秦國了。
說實話,李郃本身并不想簽這份盟約,但瑕陽君說得也有道理:你少梁跟秦國能簽河西之盟,與我魏國就簽不得河東之盟?虧我魏國還轉(zhuǎn)讓了半個上郡!
李郃素來不懼對面掀桌,甚至于大多時候是他主動掀桌,奈何瑕陽君很了解他,對方就講道理,而且說地毫無破綻,這就讓人很頭疼。
要不是實在不舍得,李郃真恨不得把皮氏還給魏國得了,畢竟就是因為這破城就在河東,瑕陽君才有名目提什么河東之盟。
奈何真的舍不得,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