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郃寧可與魏國簽署‘小三晉同盟’,也不愿意簽署‘河東之盟’,原因在于后者是單獨針對秦國的,對秦國的敵意非常大,而敵意這玩意這相互的,少梁簽署了這項盟約,那就別怪秦國也視少梁為敵。
相比之下‘小三晉同盟’就寬泛多了,它是魏、韓、少梁三國組成的同盟,少梁所需承擔的義務僅僅只是承認、并協(xié)助魏國長期占取中原的霸主地位。
承認魏國的霸主地位,這對少梁毫無影響,一來少梁并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做中原的霸主,二來,中原也確實需要一個霸主來維持秩序,雖然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魏國這個霸主在破壞中原的秩序。
至于說協(xié)助魏國,簡單說就是增強魏國的聲勢,在國際間聲援魏國,但這并不表示少梁會成為魏國的打手,大多數(shù)情況下,以往怎么樣日后還是怎么樣,除非遇到了讓魏國都感到棘手的挑戰(zhàn)。
比如秦楚同盟。
再比如齊國與泗上十二諸侯國的同盟。
說白了,少梁只要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口頭上推崇魏國這個霸主即可,私底下該怎么樣還是怎么樣。
就比如魏國接下來準備聯(lián)合趙國討伐衛(wèi)國,報復衛(wèi)國此前背叛魏國的行為,少梁就不會參與,甚至于,梁墨可能還會抵制魏國對衛(wèi)國的侵犯,哪怕只是口頭上的聲討。
換而言之,‘小三晉同盟’對少梁的約束力其實相當?shù)停h比‘魏梁河東之盟’要低,但不可否認對于魏國而言,這項同盟的意義更大,尤其是在魏國正面臨秦、齊、楚三國挑戰(zhàn)的情況下。
八月十八日,魏王與秦王在河東安邑會盟,以秦國主動放棄河戎國而獲取了與魏國的和解,少梁作為旁觀者見證了這件事。
這件事結束后,按理來說魏王與秦王就要各歸各國,但實際上雙方并沒有。
當東梁君邀請魏王前往少梁做客時,魏王欣然接受。
不得不說,這讓東梁君頗感意外。
他邀請魏王并非作假,畢竟東梁君曾經(jīng)與魏國的關系非常和睦,當年梁國覆滅后,東梁君也是在魏王的幫助下,才重新在梁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少梁,甚至于東梁君的邑君之位,也是來自于魏王的冊封,不同于李郃是受封于梁姬。
因此東梁君于情于理都要邀請魏王,只是他沒想到,魏王居然接受了。
難道魏王就這么閑?
東梁君表示難以理解。
反過來說,魏王接受了邀請,也意味著此前二人之間的矛盾不復存在,東梁君心中也是十分高興,在迎著魏王前往少梁的當日,便提前派人回國,叫人準備置辦酒席,迎接魏王。
而有意思的是,秦王這邊也沒有立即返回國內的打算。
在得知魏王應東梁君之邀前往少梁做客的情況下,秦王主動派人找到李郃,笑著說道:“少梁只請魏王,不請寡人,莫不是瞧不起寡人這戰(zhàn)敗之君?”
李郃一怔,客套道:“秦王言重了,秦王愿意到我少梁做客,我少梁歡迎還來不及呢。”
“那就這么說定了。”秦王笑著撫掌道。
李郃微微點了點頭,私底下對嬴虔說道:“我少梁并不打算與魏國簽署‘河東之盟’……”
“我知道。”
嬴虔也猜得到以李郃的才智,不可能會答應魏國簽署那項對他秦國抱有極大敵意的盟約,嘆息著道出了原委:“衛(wèi)鞅正在國內主持變法,大王這是故意要支開我與甘龍等人,免得我等回國后抗拒新法……”
“哦。”
李郃恍然大悟,隨即挑了挑眉,畢竟這件事與他少梁無關。
總而言之,魏王與秦王抱著各自的目的,分別接受了東梁君與李郃的邀請,考慮到李郃已被梁姬封為梁城君,在地位上與東梁君平起平坐,由他招待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