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宋墨鉅子田讓拜訪李郃之時,龐涓、韓舉、趙公子成三人率領的三晉聯軍,也已攻陷了東阿邑。
這場仗沒什么好說道的,純粹是三晉聯軍用硬實力碾壓了齊將田朌麾下四萬齊軍而已——十萬魏軍、兩萬韓軍弩手,五萬趙軍,這等兵鋒田朌的四萬齊軍如何抵擋?
待兩次攻城之后,齊將田朌便決定放棄守城,率軍撤向歷下。
說到撤軍歷下,一開始田朌是傾向于叫田忌、田嬰率齊魯諸泗聯軍支援東阿邑的,但孫臏卻提出了異議。
他對田朌說:東阿離衛國近而離齊魯遠,若兩軍僵持不下,三晉聯軍的糧道要比他們齊魯諸泗近。
糧道的遠近,既關乎糧草的運達,亦關乎糧道本身的安危,在權衡利弊后,孫臏建議放棄東阿,將戰場放在歷下甚至是泰山一帶。
如此一來,他齊魯諸泗聯軍近可借助泰山一帶的地形抗拒三晉聯軍,遠則可以出奇兵騷擾三晉聯軍的糧道,策略的運用更加靈活。
田朌乃齊國擅戰之將,論帶兵打仗的能力比田忌更勝幾分,他聽了孫臏的建議也覺得很有道理,畢竟就像孫臏所說的,這場大戰雙方共計投入兵力多達四十萬,短時間內難以分出勝負,因此當做長遠打算。
于是按照孫臏的建議,田朌一邊派人至歷下,叫田忌、田嬰與諸泗聯軍在歷下做好抗擊三晉聯軍的防御準備,另一邊,他則與孫臏一同暫守東阿,試探三晉聯軍的實力。
不得不說,這支三晉聯軍——確切地說是‘四晉聯軍’,其實力強勁地超乎田朌的預料。
論正面交鋒,龐涓麾下有六萬魏武卒、四萬魏軍,還有漸漸已擴增到三千人的重騎兵,再加兩萬韓軍弩手與五萬趙軍,別說田朌麾下那區區四萬齊軍,就算是翻五倍,二十萬齊軍,也無法戰勝這支聯軍。
而在襲戰方面,龐涓麾下又有韓舉執掌的九百韓國奇兵與六百少梁奇兵,毫不夸張地說,也就是五百將許武牢記著李郃的叮囑,并且也私底下透露給了韓舉,得到了韓舉的默許,否則就憑這一千五百名奇兵,龐涓一個晚上就能拿下東阿。
毫不夸張地說,龐涓所率領的這支‘四晉聯軍’,集合了魏、韓、趙、少梁四國最精銳的軍隊,雖然人數僅十七萬,但足以稱之為史無前例的強大,各個方面的無懈可擊。
僅僅兩日的守城戰,田朌與孫臏便認識到了這一點,果斷放棄守城,率領余下軍卒撤往歷下,將東阿乃至附近諸邑,包括陽谷、聊城等,皆拱手相讓于龐涓。
對此,龍賈恭維龐涓道:“田朌畏懼上將軍,故膽怯逃走。”
龐涓哈哈大笑,故作謙虛地擺擺手道:“不不不,皆是我四晉軍士之功。”
不可否認,他其實是很得意的,但得意的并非是龍賈所說的那樣使田朌膽怯,而是得意于他麾下軍隊的雄壯——即便是他也認為,這天底下再沒有比他麾下聯軍更強大的軍隊。
至于田朌的撤退,他則認為是孫臏的詭計。
自從有麾下軍卒告訴他,東阿城上時而能看到一個做輪椅的人,他就猜到田朌身邊有他師弟孫臏出謀劃策。
雖然龐涓很不甘心,但不可否認連他都只能承認,他師弟孫臏在用兵方面的本領甚至在他之上——有孫臏在旁輔佐,田朌又豈會‘膽怯’呢?
在他看來,田朌棄守東阿,無非是‘誘敵深入’的詭計罷了。
只不過他龐涓麾下有如此雄壯的軍隊,即使對方‘誘敵深入’,他又何懼之有?
兩日后,就當他在東阿犒軍完畢,準備再次興兵向歷下方向挺進時,大梁派使者送來了‘鄄城之戰’的戰報。
在看到這份戰報后,縱使是龐涓亦不禁有些吃驚,畢竟戰報中所載,李郃率孔夜、趙剴二將,以七萬余兵力大破景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