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的計劃很簡單。
朝那全境,盡量種值早育早熟的黍和麥,崆峒山下的僧田,則種晚育晚熟的粟和菽。
時間完全能錯的開,不論是人力、牲畜以及農具均能調濟到位。
眾人也覺的實行的難度不大。
僧戶和宋氏鄉民肯定沒問題,現在基本上是李承志怎么交待,宋禮深便怎么執行,多余的話都不會有一句。
至于朝那鄉紳會不會配合?
看那十四家塢堡、以及各大族捐麻捐糧,并動員鄉壯踴躍參軍的舉動就知道了。
生怕李承志帶著兵跑了……
大致商議了一些細節,眾人便相繼告辭,李承志親自把他們送出了營寨。
郭存信有意的留在了最后面。
等其余走完,他才肅聲說道:“你這刀甲鍛的如此之快,還如此之堅利?萬一傳出去,必招來禍事。所以鍛甲之地,你定要多派丁卒看護,且必須是你李氏家兵……”
李承志下意識的點點頭:“舅父放心,我已妥善安排!”
看他回應的這般隨意,郭存信愈發不放心了。
一個不好,李家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
他又沉吟道:“實在不行,等這春耕事畢,我將城內政事交于朝那鄉紳,專負你這兵甲之事?”
春耕事畢?
至少也到一月以后了……
李承志眨巴了眨巴眼睛:“估計到那時,就沒鐵料了……”
“沒鐵料了?”郭存信又眼猛突,“胡保宗買來了六萬斤,朝那大族又湊了七萬余,這加起來都快十四萬斤了?”
李承志嘆了一口氣。
鐵料只要進爐,開爐后九成以上都是鋼,剩下的工序基本沒什么技術含量,只要有點力氣就能干,效率何止快了一倍?
別說十四萬斤,就是再有十四萬,他也能煉的完。
也就是還要種地,不然他都想把朝那鄉民的鋤頭犁鏵也收回來……
搬到朝那后,李承志直接將鍛甲的流程分成了流水線,而且絕大部分的環節都是李氏族人完成的。
核心工藝,也就是配料、冶鐵、鑄鋼這部分,全部交由近百個家臣子弟。
這些人只管將鋼錠鑄出來,然后交給老鐵匠和其余李氏丁壯鍛錘砸薄,以及切割。
體力再弱一些的,就負責開刃、磨刀、開孔并竄穿甲葉。
最后才會將成甲、刀胚及槍頭交給李氏老弱和婦人縫裹甲襯、安裝刀柄或槍桿……
三十座坩堝爐,一日只煉三爐,也能鑄出鋼板三千斤,所耗鐵料在五千斤左右,一月就是近十五萬斤。
這已經煉了半月,十四萬斤鐵料已然過半,別說一月,說不定再過半個月,這些人就無事可干了。
除非趕快打一仗,從亂兵手里繳獲一些……
看李承志默然,分明是已經承認了,郭存信忍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心肝直顫。
算少一些,就算一百斤鐵料鍛一副甲,這也有一千四百副……豈不是說,給李承志一年時間,他能武裝出上萬鐵騎?
郭存信猛一咬牙:“不行,從明日起,我便搬來軍營,專管兵器甲胄……你也不要怪舅父擅專,先好好想想,若是走漏了風聲,你會是什么下場?”
李承志一懵:“啊?”
怎么會走漏風聲?
那五十余家臣子弟,短時間內是別想出營了,況且該做的保密性措施,只要是自己和李松能想到的都做了,泄密的可能性不大。
至于其它人,誰知道李承志煉了多少鐵,鑄了多少甲,鍛了多少槍和刀?
也就從朝那大族中收來的近八萬斤鐵料是郭存信一手經手的,他才知道的多一些。就連胡保宗都只以為,也就征收了萬八千斤……
等到十四塢的堡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