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當空,熱浪滾滾。
黃河兩岸浩浩蕩蕩,良田無邊無際。一陣清風吹來,麥浪鋪天蓋地,有如金海生潮,分外壯麗。
出了潼關之后,仿佛換了一方天地,氣溫憑空高了好幾度。只要是晴天,自太陽東升而始落山而止,李承志感覺身上的汗就沒干過。
他恨不得把褲衩都脫了,渾身上下只穿著一身綢衣,半露著膀子赤著腳騎在馬背上。
十數騎并三輛大車緊隨其后,不急不徐的駛在黃河古道上。
今日已是五月廿一,離他自涇州啟程已是第七日,此時已出了定城縣境。
看著田里車畜如龍,人聲鼎沸,李承志神思悠然。
又到了夏收之時!
關內天涼,估時再有十日左右也該收田了。等那數萬畝良田收割完,張敬之與李始賢就會帶著十數萬石糧食,并五六萬流民趕赴河西。
但愿不要出什么差錯……
心里思忖著,察覺身上一涼,李承志下意識的一抬頭。
竟然變天了?
一股涼風吹來,李承志一個激靈,說不出的舒爽。就連胯下的戰馬都感受到了涼意,一陣搖頭晃腦,邁蹄時都輕快了好多。
他看了看天,朝駕車的李睿喊道,“說不定就有雨,加快趕路!”
李睿急聲應諾,飛快的朝后喊了兩聲。又見一個干巴瘦的老頭從隊尾打馬而來,湊到了李承志身邊。
“郎君,既已起風,想必車里也涼快了許多,不如下馬乘車?”
這是李睿李聰的伯父李協,李始賢和郭玉枝怕李睿少不更事,便讓李協隨李承志一起進京。
李承志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乘車還是要比騎馬舒服的多。
他跳下馬背,鉆進了第二輛車里。
近六尺寬足丈長的馬車里,除了靠窗的地方有一條堪堪供李承志能躺下的窄道,其余的地方全是書,堆的滿滿當當。
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這數月以來李承志四處搜羅的,比如胡保宗、郭存信、張敬之等贊助的。另三分之一是李氏藏書,剩下的三分之一,則是楊舒所贈。
五經四書、儒經道典、諸子百家、天文地理……什么樣的書都有。
其余不論,李承志的擅戰之名,一半來自于后世的知識,另一半要歸功于那些兵書。
也別以為道家的書沒什么用,看看李承志在書里看到了什么。
《抱樸子·內篇·金丹》:消石、白礬、丹砂、石硫黃……汞合火之,可得金丹!
唐朝的道士要不是根據這篇練丹法誤打誤撞的造出的火藥,李承志敢把這本書給生嚼了。
還是《抱樸子·金匱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瘧疾可愈……
這難道不是一千五百年后,中國史上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青蒿素?
依舊是《抱撲子·肘后備急方·治霍驅疫方》:艾灸、茱煙燃屋,云石鋪地……
新冠的時候都還在用啊?
也不止一個葛洪的《抱樸子》,還有依然活著的那位陶神仙。也就是被南朝譽為五百年不出世的奇才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記載:
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以酒漬之,可殺腥膻蟲魚之毒……
到此時李承志才知道,讓他得意不己,沾沾自喜的大蒜素,南北朝時期就已研究出來了。
可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好東西大都失傳了?
只因“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但凡能看懂道典,讀的懂醫書的,哪個不是讀書人?與其研究操持下賤之業,還不如多學幾篇文章去考官。
錢多體面又舒服,何樂而不為?
李承志嘆著氣,翻出了《肘后備急方》。
再過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