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平推(二)
陳倉關有兩城,一在渭水之南,隴山之東約三十里。一在渭水之北二十里,但緊依隴山。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秦漢、三國凡于陳倉之戰,大軍多是自蜀地經秦嶺道突至陳倉,若守軍猝不及防,可退之渭水之北,據河而守。
然崔延伯卻反其道而行,只守北城,又將大部重兵陳于隴關并隴山。
只因李承志不可能繞到秦嶺之南,從蜀地出兵,故而無須浪費兵力。二則是北城左近的隴山中,有數條小道,雖行不得車,卻可行得馬。崔延伯怕西海派步兵,以騾馬馱負火器翻越隴山,故而在此陳以重兵。
但從來沒想過,西海會由渭河順水而下?
一是渭水途徑隴山河段地形極為復雜,雖無高崖瀑布之類,但地勢陡利,水流湍急,河道卻又極窄,根本行不得大船。
而若是小船,卻又勢單力薄,根本掌不穩櫓,但凡下水,十有八九是船擊礁岸,船毀人亡。
便是世代居于渭水西段的百姓,也鮮見驅船下水之人,便是此故。
崔延伯從來就沒有想過,李承志會從渭水打過來。予陳倉就只留了五千兵馬,也不過是以備萬一,防南梁趁火打劫,從陳倉道突出奇兵。
但他更懷疑崔光,是不是在詐他?
但李承志多有奇異之舉,連火炮、炸藥這樣的東西都造得出來,便是能造于窄河中運兵,卻又不會被急流沖的無法轉舵的小船,也并非不可能。
而崔延伯更驚駭的是,崔光所說的前一句:李承志要燒山!
崔光口中水澆不熄,鐵甲都能燒的穿的磷彈為何物,崔延并未親眼見過,但類似的聽的不少。
五年前李承志首次領軍,予此地討伐叛逆,抵御南梁與吐谷渾之時,便是以飛雷、火油使叛逆聞風而敗,使十萬南軍一敗涂地,更使南梁名將昌義之折戟沉沙,也更使李承志聞名于天下。
猛火油之名不徑而走,使朝廷趨之若鶩,卻求而不得。
三年前,高氏反叛,據五州、六鎮,便因此物,將一代名將奚康生、邢巒拒于金明城外,卻無計可施。
若非懾于李承志之威,怕蚌鶴相爭,最終使漁翁得利,高肇也會落個滿門抄折,絕嗣斷繼的下場,高肇焉能不戰而降?
也莫說是一年,便是三到五年,也莫想平定北地與六鎮。
之后,元遙與奚康生便欲以此物為倚仗,拒強敵于狼山之外。直到哪時,崔延伯才算是一睹其容,見識了傳的神乎其神的火油為何物。
若說水潑不熄,確實有那么幾分。但要說能燒穿鐵甲,且無物可滅,就有些夸大其詞了。
甲自然是燒不穿的,待那火油燃盡,鐵依然是鐵,并未損壞分毫。而只需一捧沙土,便能使那火滅的不能再滅。
然劉芳去歲出使西海,卻又稱西海果真有燒穿鐵甲之物?
有火油這個前車之鑒,崔延伯半信半疑。
但他至少知道,雖不穿甲,但若是以此物放火燒山,綽綽有余。
隴山被稱為天險,也只是相對而言。就如秦嶺一般,只是行不得大軍,騎不得快馬,但羊腸小道,穿山之窄谷卻不在少數。
只需尋一二山民引路,再令兵卒解盔卸甲,背負小炮、飛雷之物,以奇兵翻越隴山,并非不可能。
且南有隴關,北有蕭關,皆為絲綢古道,若是攻克這兩關,大軍自然長驅直入。
如此,崔延伯才親自督守隴關,更陳重兵于山嶺之間,把守小道。
而如今李承志卻要放火燒山,如何不令他毛骨悚然?
山中大多是松柏之類,多油易燃。且年復一年,山中積滿枯枝落葉,真要放一把火,崔延伯就是想撤軍都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