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酒中仙。
蘇澈正看著眼前那被切成的四四方方的肉塊,可以說已經愣神了。剛才那肉香,可是讓自己的味蕾被刺激到了,現在終于見到了它的真身。
可能對于有錢人家來說,都是不怎么喜愛肥肉的,市集上,也是里脊肉,還有純瘦肉的部分,價格會更高一些,而像這種五花肉,價格低廉,通常購買它的人都是一些經濟條件相對不算太好,就算買回去,也都是借著這五花肉中的肥肉弄出來的肥油做提味劑用。在宋代,百姓們還是更多的喜歡瘦肉。
然而,蘇軾和蘇澈,再算上他們的老爹蘇洵,本來經濟條件就不算怎么賦予,來到了這汴梁城中,也一直居住在寺廟內,每天都是粗茶淡飯,清湯寡水的飲食,很少有能見到葷腥的時候。好在這三蘇都有才,有些時候,實在忍不住了,靠著自己的文采,隨便賣上一兩首詩詞,也能換來一壺好酒,還有幾個菜肴,然而,若是以樊樓為標準來看的話,他們換來的菜肴,也只不過是普通貨色罷了。
不過,正是因為這些菜肴,兄弟二人倒是養成了不挑食的好習慣,換來什么就吃什么,更不像是陸垚這般,家中基本上從來都不吃肥肉,一家人看著陸垚買回來的五花肉,眼中滿是驚訝的神情。
他們根本不理解五花肉的精髓所在。
不過,雖說這哥倆肥肉吃的也不少,但是將五花肉做的這么精細的,二人卻是第一次見。
這肉被切成一塊塊的,肉色有些發紅,卻是深紅色,肉身上面除了油脂之外,還向外散發出一種香氣。蘇澈聞得出來,這香味當中有一些甜味,看來,這道菜中的糖應該加了不少。而且,從這肉顏色的深淺上來看,這道菜要花費的時間應該不算短,陸垚這也是剛剛坐好,就給他們端了上來。
和蘇軾不同,蘇澈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吃貨,自從這東坡肉被端上來,他的眼睛基本就沒有離開過,哪里還會去聽陸垚和蘇軾的談話,還有這道菜被命名為東坡肉呢?
不過,蘇澈還是十分懂禮數的,知道自己此時不該動筷,還是要等陸垚說完話才行。
終于,陸垚表示讓蘇澈先嘗一口味道,蘇澈這邊也不客氣,心說你們終于聊完了,可以吃了。
于是。蘇澈夾起一塊方方正正的東坡肉,放到了嘴里。
這東坡肉,方方正正,塊壘分明,每一塊都切得恰到好處,每一塊都是五花三層,每一塊都閃著紅光,像切開的玉石,像雕成的瑪瑙。更要命的是,這些瑪瑙還是軟的,軟糯,彈牙,飄著濃郁的香味兒。
陸垚做出的這道東坡肉,和宋代當時由蘇軾真正弄出來的東坡肉,當然還是有些區別的,這道東坡肉,可以說是現代版本的東坡肉了。
其實最原始的東坡肉,由蘇東坡親手制作的那一版本的東坡肉,其實手法十分簡單粗暴,沒有蒸,只有煮,煮的可能還不是半肥半瘦的五花肉,而是豬頭。你能想象最原版的東坡肉其實只是煮豬頭嗎?如果把這樣的東坡肉端到你面前,你愿意吃嗎?也許你愿意,但肯定不會像吃現代版東坡肉那樣大快朵頤。
真正出現方方正正的塊狀東坡肉,還是在清朝末年,而后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是,不得不說,東坡肉的始祖,還是蘇軾。
蘇澈這邊一塊肉進了肚子,立刻拿起桌上的那碗白飯吃了一大口。
陸垚笑著問道:“味道如何?”
“好吃,我本以為這肥肉會十分膩口,但是沒想到,卻是肥而不膩,十分軟糯,再搭配上白飯,真的是,絕了!”
連一向十分毒蛇的蘇澈都對陸垚做出來的這道菜贊不絕口,蘇軾于是也坐了下來,拿筷子夾了一塊,放到了口中。
不出所料,他的神情和蘇澈一模一樣。
“陸兄,你是怎么研究出這道菜的,太厲害了。”蘇軾連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