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這潘文和陳晨走在皇宮之內,雖然是對于面圣的心情已經不像從前那般緊張了,但是對于這皇宮,若是沒有人帶領,還是會有些迷路,畢竟他們之前入宮到訓練場訓練之時,走的都是那一條路線,直接到后花園。
筆者覺得在此應該介紹一下,北宋時期的皇宮格局方便各位理解,畢竟這汴梁城,和北京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宋代皇宮主要有北宋的東京和南宋的臨安。汴梁,作為帝王皇宮所在地,是從五代的梁開始的,唐、晉繼之。北宋的皇宮是仿照洛陽宮殿紫微城的模式,在五代舊宮的基礎上建造的。臨安,即今杭州。
北宋汴京宮室宮城周廻五里。皇宮的正殿叫做大慶殿,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大慶殿之南,是中央政府辦公機關,二者之間有門樓相隔。大慶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視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會、郊廟典禮完成時的受賀及接見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舉行。大慶殿西側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聽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間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宮中的宴殿為集英殿、升平樓。北宋皇宮內的殿宇并不很多,后宮的規制也不很大。
后宮有皇帝的寢殿數座,其中宋太祖趙匡胤住的是福寧宮,除后妃的殿宇外,后宮中尚有池、閣、亭、臺等娛樂之處。
宋初,皇帝為了表明勤儉愛民和對農事的重視,在皇宮中設觀稼殿和親蠶宮。在后苑的觀稼殿,皇帝每年于殿前種稻,秋后收割。皇后作為一國之母,每年春天在親蠶宮舉行親蠶儀式,并完成整個養蠶過程。
延福宮是相對獨立的一處宮區,在宮城之外。延福宮是帝、后游樂之所,最初規模并不大。
延福宮殿、臺、亭、閣眾多,名稱非常雅致,富于詩意,當然是富于藝術修養的宋徽宗所取的。宮的東門為晨暉,西門稱麗澤。大殿有延福、蕊珠。
東旁的殿有移清、會寧、成平、叡謨、凝和、昆玉、群玉。閣有蕙馥、報瓊、蟠桃、春錦、疊瓊、芬芳、麗玉、寒香、拂云、偃蓋、翠保、鉛英、云錦、蘭薰、摘玉。西側的閣有繁英、雪香、披芳、鉛華、瓊華、文綺、絳萼、瓊華、綠綺、瑤碧、清蔭、秋香、從玉、扶玉、絳云。在會寧殿之北,有一座用石頭疊成的小山,山上建有一殿二亭,取名為翠微殿、云歸亭、層亭。
在凝和殿附近,有兩座小閣,名曰玉英、玉澗。背靠城墻處,筑有一個小土坡,上植杏樹,名為杏崗,旁列茅亭、修竹,別有野趣。宮有右側為宴春閣,旁有一個小圓池,架石為亭,名為飛華。又有一個鑿開泉眼擴建成的湖,湖中作堤以接亭,又于堤上架一道粱入于湖水,粱上設茅亭柵、鶴莊柵、鹿巖柵、孔翠柵。由此到麗澤門一帶,嘉花名木,類聚區分,幽勝宛如天造地設。
北宋的宮城,從功能劃分上也大致遵循了“前殿后寢”的原則,由外朝、內廷、后苑等部分組成。外朝部分最主要的建筑是大慶殿,劇中所說的舉行大朝會、冊尊號、祭祀行禮都是在這里舉行,據記載,大慶殿面闊九間,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西側的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務活動場所,作為“外朝,凡不厘務朝臣日赴,是謂常朝”。北側的紫辰殿是節日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作為視朝之前殿,“每誕節稱觴及朔望御此殿”,即主要用于恭賀皇帝生日及每月初一、十五皇帝之視朝。此外,紫宸殿平時尚有接待契丹來賀,賜宴近臣、宰臣、百官之事。紫宸殿之西為垂拱殿,為“常日視朝之所也”,是接見外臣和設宴的場所,劇中范仲淹等人因反對仁宗廢郭皇后,為了勸諫而瘋狂砸的那個門就是這垂拱殿外的垂拱門。集英殿是策進士及觀戲、舉行宴會的場所,“每春秋誕圣節賜宴此殿。熙寧以后,親策進士于此殿”。集英殿之北,有需云殿,東有升平樓,再往北即為龍圖閣,閣后為天章閣、寶文閣,此三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