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后世對于范仲淹的評價眾說紛紜,當然,對慶歷新政的說法也都是褒貶不一。陸垚當然也不例外,他開始在腦海中回憶了一下,關于范仲淹這次變法的內容,還有失敗的原因,畢竟,現在范仲淹即將出現在自己的視野當中,對于接下來要發生的事情,陸垚必須要提前做好準備,也要想好,到底到時候自己該如何面對范仲淹提出的新政。
寶元元年(1038年),黨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今銀川),與宋朝的外交關系正式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于三川口大敗宋兵(三川口之戰),集兵于延州城下,準備攻城。消息傳至京師,朝野震驚。康定二年(1041年),李元昊進兵渭州(今甘肅平涼),韓琦派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擊,于好水川遇伏被圍,任福等十六名將領陣亡,折兵萬余(好水川之戰)。慶歷二年(1042年)閏九月,李元昊分兵兩路,再次大舉攻宋。進抵定川寨,宋夏會戰,宋軍大敗,大將葛懷敏與部將等16人戰死,喪師9400余人(定川寨之戰)。李元昊獲勝后,揮師南下,進逼潘原,關中震動。
澶淵之盟后,一直相安無事的契丹也于1042年遣使求關南之地,并且“聚兵幽燕,聲言南下” 。最終,宋仁宗遣富弼為使,“歲增銀、絹各十萬匹、兩”才得以解決。
激烈的矛盾和階級矛盾交織在一起,震動了宋廷,多年沉悶的政治空氣開始變得活躍起來。歐陽修上書要求改革吏治,尹洙在上書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壞日甚”。宋仁宗在改革呼聲的推動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宋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總算開始行動了。
仁宗慶歷年間,農民起義和兵變在各地相繼爆發,正如歐陽修所說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強于一伙”。
范仲淹的改革,是在北宋初的小康局面已經逆轉惡化的時期中產生的。
其時,冗官、冗兵、冗費嚴重,貧弱局面已經形成,統治危機日趨惡化。
仁宗即位元年,土地兼并現象更加嚴重 ,農民大量逃亡,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爆發,“一年多如一年, 一伙強如一伙”。甚至京畿開封府所屬各縣,也有盜寇出沒。
當時,已有一些官員感到危機的嚴重,富弼就曾說:
“自此以往,只憂轉熾,若不早為提備,事未可知!”
宋仁宗在召對中,對范仲淹、富弼等特別禮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執政大臣馬上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來。
慶歷三年(1043年),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歷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領導下開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諸實施。
慶歷三年(1043年),李元昊請求議和,西方邊事稍寧,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樞密副使,又擢拔歐陽修、余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俗稱“四諫”),銳意進取。八月,仁宗罷免副宰相王舉正,再拜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同意改革的宋仁宗趙禎
同意改革的宋仁宗趙禎
九月,宋仁宗召見范仲淹、富弼,給筆札,責令條奏政事。范、富二人隨即提出了十項改革主張,諫官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納,并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
總結起來就是:澄清吏治、富國強兵、厲行法治。
慶歷三年(1043年)十月,朝廷任命張溫之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王素為淮南都轉運按察使、沈邀為京東轉運按察使、施昌言為河東都轉運按察使。這樣,十條中的第四條(擇長官)首先見之于行動。
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