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提起晏殊,這首《浣溪沙》就不得不著重說一下,陸垚覺得這是最能代表晏殊文筆的作品。這位相公不僅僅在政治上有著過人的頭腦,在寫詞方面也是一把好手,或許,從文學詩詞方面下手,應該會更能讓晏殊認可陸垚,從而同意明天出席陸垚的錢莊活動。
之前,陸垚跟晏殊只見過一次,那就是在陸垚決定上朝時候的大殿之上,雖說晏殊當時是跟著范仲淹與韓琦一起來的,但是他給陸垚的感覺可跟范仲淹完全不一樣。現在朝堂之上都在傳,晏殊再過一段時間就要退下來了,而即將接任相公的便是那開封府的包拯,這倒是讓陸垚回憶起了一下晏殊的政治生涯,之前的時候,他因為對晏殊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知道他在古代被稱作是天才少年,而且文學方面十分有造詣,并且這次范仲淹能夠回到汴梁,大多也是有晏殊的功勞在里面。
而現在,陸垚馬上就要到宰相府邸了,想清楚晏殊的政治生涯還有為人性格方面的事情,十分關鍵,對于接下來陸垚跟晏殊的談話也是大有好處的。
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是江南西路撫州臨川縣(今江西撫州)人。他從小聰明好學,七歲就能寫文章,有“神童”之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聽說晏殊的名聲后,于景德元年將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薦給朝廷。景德二年晏殊與進士一千余人一同參加殿試,他神色不懼,很快完成答卷,受到宋真宗嘉賞,賜同進士出身。
景德三年,晏殊被召試于中書,事后轉任太常寺奉禮郎。
大中祥符元年,因真宗東封泰山,晏殊被調為光祿寺丞,再任集賢校理。因父親去世,他回到臨川服喪。服喪期未滿,就被召回任職,隨真宗前往太清宮祭祀。隨后奉詔編修寶訓,“同判太常禮院”。不久,因母親去世,他請求等服期結束后再任職,未被允許。后調太常寺丞。
天禧二年,真宗第六子趙受益被封為升王,晏殊被選為升王府的記室參軍,再遷為左正言、直史館。同年九月,趙受益被冊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禎,晏殊也遷升為戶部員外郎,兼太子舍人,賜金紫。不久后又任知制誥、判集賢院。許久后,相繼被調為翰林學士,充任景靈宮判官、太子左庶子,兼判太常寺、知禮儀院。真宗每次向晏殊征求意見,都是用方寸小字把所問的內容寫在小紙片上給他。晏殊把自己的建議寫好后,連同那個小紙片都裝在一起呈給真宗,真宗對他的謹慎嚴密很欣賞。
乾興元年,真宗駕崩,趙禎即位,即宋仁宗。仁宗少年嗣位,由嫡母劉太后聽政。宰相丁謂、樞密使曹利用想獨攬大權,朝臣議論紛紛,晏殊提出“垂簾聽政”的建議,這才使此事了結。事后,他得以升任右諫議大夫兼翰林侍讀學士,劉太后認為他是仁宗在東宮時的舊臣,便額外加恩,授官給事中、景靈宮副使,判吏部流內銓。后參與編修《真宗實錄》,并在崇政殿為仁宗講授《易》,進升為禮部侍郎、知審官院、郊禮儀仗使,再遷樞密副使,自禮部侍郎轉授刑部侍郎。
后因反對授幸臣張耆為樞密使,晏殊違反了劉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宮曾怒以朝笏撞折侍從的門牙,被御史彈劾 ,于天圣五年以刑部侍郎貶知宣州,數月后改知應天府。任地方官時,他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
此后,晏殊再度獲召入朝,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圣七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資政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兼秘書監。仁宗特意賜他繡癋,用來表示特別的恩寵。此外,晏殊還奉命主持了天圣八年禮部的貢舉。
天圣九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一職,尚未正式就職,又在明道元年改拜參知政事,加尚書左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