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鳥巢體育場。
要讓現在在場的這些百姓觀眾們接受新蹴鞠的規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當盧陽完成搶斷發動反擊的時候,他們一時間還沒能明白場上的局勢。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宋代蹴鞠的規則,和足球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首先在形式上,就有用球門和不用球門兩種方式。
用球門的蹴鞠比賽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這比此前的直接對抗后退了一步,但對踢準要求更高。筑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桿,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衣服顏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
球頭與隊員的帽子亦稍有區別。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后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涂白色粉末。
而不用球門的規則,這種踢法叫做白打。從一人場到十人場。“一人場”由參加者逐一輪流表演,稱為“井輪”。除用足踢外,頭、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均可接球。使球高起落下稱為“飛弄”,使球起伏于身上稱為“滾弄”。它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
二人以上至10人分別稱為二人場、轉花枝、流星趕月、小出尖、大出尖、落花流水、八仙過海、踢花心和全場,各有規定的踢球路線。用上身觸球稱為上截解數,膝以上部位觸球稱為中截解數,用小腿和腳踢稱為下截解數。
宋代蹴鞠活動更為普及。宋代從皇宮內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為樂。元代錢選所繪《宋太祖蹴鞠圖》,便是描繪宋太祖趙匡胤與趙炅、趙普等人踢球的場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橫街玩蹴鞠等:“舉目則秋千巧笑,觸處則蹴鞠疏狂”。
“白打”不用球門屬個人表演性活動,對球員控球能力有更高要求,除手外身體各部位均可觸球,變換各種花樣,先落地或違規者輸。“筑球”是用球門的蹴鞠活動,從軍中之戲演變而來。中間樹立三丈高竹竿,上有“風流眼”,雙方隊員隔竿站立,參賽隊員各12 人,因司職不同有不同稱呼,雙方以破過門多者為勝。由于宋代社會文化娛樂活動的繁榮,還出現了專門的蹴鞠表演團體,以“齊云社”最為著名,比西方類似團體早600 多年。
宋代從皇帝到士大夫、官僚階層都將蹴鞠作為平日娛樂活動,宋太祖、太宗、徽宗及孝宗等都是蹴鞠運動熱衷者。宋朝士大夫中,還有丁謂、高俅、李邦彥等著名蹴鞠人物。蹴鞠也成為宋朝接待外邦使臣的宴會助興項目,成為一種禮儀文化。宋朝官方教坊司也有專門蹴鞠藝人,從事表演活動。
宋代民間也和前朝一樣,深愛蹴鞠運動。隨著經濟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涌現出吳金腳、龐安常等民間蹴鞠代表人物,勾欄、瓦舍中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優秀蹴鞠藝人,在清明、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中,蹴鞠表演也是普遍流行的娛樂項目。宋朝蹴鞠運動興盛,也影響了周邊國家及民族政權,金朝有專門從事蹴鞠表演的教坊人員,在金代出土文物中,也有以蹴鞠為內容的銅鏡等。
從這些可以看出,其實和足球規則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而今天又是第一場比賽,所以大部分觀眾還是聽得個云里霧里,這還要多虧折克行、蘇軾蘇轍三位解說員了,在解說比賽局勢的同時,還要針對這個新蹴鞠和老蹴鞠的區別做出解釋。
不過,不管規則怎么變,只要取得進球,大家都是可以看得明白的。
在場的所有觀眾,在比賽開始前,都覺得今天的這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