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內(nèi)外城交界處。
放榜日,情理之中會有許多的學子們聚集在城墻下觀看自己這次科舉考試的成績。要說這次放榜跟之前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趙禎選擇放榜的城墻,是在內(nèi)外城的交界處,這一點在陸垚看來,多少自己做的努力,也算是縮小了一些內(nèi)外城的差距。現(xiàn)在因為新蹴鞠大賽的舉辦,住在外城中的學子們比內(nèi)城中的人還要多,一方面是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畢竟有很多的學子對自己的這次科舉考試成績存在僥幸心理,認為自己還是有可能進入到殿試當中去的。不過一旦他們沒過,離開汴梁就是注定的事情,所以,還是住在外城區(qū)比較穩(wěn)妥一些。
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因為這新蹴鞠大賽的開始,陸垚之前曾經(jīng)在觀看比賽的時候觀察過,到場觀看比賽的觀眾,還是有很多都是文人書生的,只不過這蹴鞠或許在他們看來不是什么大雅的運動罷了。
而之所以現(xiàn)在留在這汴梁中的學子人數(shù)這么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陸氏錢莊的貸款業(yè)務了。
于是,陸垚和蘇軾蘇轍到了這內(nèi)城外城交界處的時候,看到的是人山人海的學子們,這個時候按照現(xiàn)代的時間,也就才八點多鐘而已,城墻下面都聚滿了人。官府的人員應該至少還有半個小時才會到這里進行放榜,不過大家看起來都十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成績了。
三人走過來的路上,蘇軾和蘇轍十分神秘,說有一位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也想見見陸垚,說是對陸垚仰慕許久。陸垚心中有些納悶,能夠得到蘇軾和蘇轍認可的,到底是何人呢?
還好,那人站的位置比較顯眼,蘇軾瞬間就找到了他,隨后,幾個人匯合到了一處。
陸垚看著眼前這人,身高不算太高,年齡要比蘇軾蘇轍兩兄弟還有自己都大上一些。雖說其貌不揚,但是整個人給到陸垚的氣場十分強大,陸垚只是看一眼就知道此人一定是那種對自己十分自信的人。
“這位就是小陸大人么?”那人見到陸垚,不等蘇軾和蘇轍介紹,朝著陸垚便作揖,說道:“在下曾鞏,字子固。”
陸垚在心里狠狠的拍了一下自己的腦門,怎么把這家伙給忘了呢,她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啊,而且也是這屆科舉考試的學子。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后,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謚為“文定”。
曾鞏18歲時隨父赴京,以文相識王安石,結(jié)成摯友,登歐陽修之門以后,就向歐陽修推薦了王安石并。20歲入太學,上書歐陽修并獻《時務策》,此后,他不但認識了歐陽修,結(jié)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經(jīng)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書信來往,投獻文章,議論時政,陳述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自此名聞天下。但因其擅長策論,輕于應舉時文,故屢試不第。
慶歷七年(1047年),其父去世,只好輟學回歸故里,侍奉繼母。曾鞏品性孝順父母,與兄弟友愛,父親去世后,他侍奉繼母無微不至,在家境衰敗,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
這次科舉考試,歐陽修主持會試,堅持以古文、策論為主,詩賦為輔命題,曾鞏才與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進士第。
《我的治愈系游戲》
嘉祐四年(1059年),任太平州(今安徽當涂縣)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