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比武招親擂臺現場。
跟陸垚勝券在握的心態不同,富紹隆,包括他所在的小隊的五人,都在注視著不遠處方莊和吳龍即將開始的這場對決。
富紹隆畢竟是富弼的兒子,心思縝密,在他看來,這個名叫方莊的少年,雖然現在看起來手下只有那個剛剛為百姓們爭取上場機會的人,但是富紹隆覺得,方莊的隊伍肯定不止是兩個人,或許跟自己一樣,也是由一個小隊組成的。如果是那樣的話,方莊一定是有備而來。雖說自己不清楚這家伙是個什么背景什么來歷,但是看樣子對方也是志在必得。如此一來,這場較量就十分關鍵,如果方莊能夠輕易的戰勝吳龍,那么他的這個小隊也是一定奔著獲勝而來的。因為哦對于曹菡不了解,所以富紹隆也說不準曹菡是不是認識方莊,或許是曹國舅不允許她嫁給一個尋常百姓,所以方莊才會采用這種方式在擂臺上決一勝負。可是從曹國舅的眼神當中富紹隆也看不出來曹家認識方莊這個人。
不管如何,如果方莊帶來的人都是高手的話,那不用多說,接下來的比賽,他一定會成為自己這個隊伍的競爭對手。
不過,想到這里,富紹隆嘴角倒是揚起了一絲笑意,就是要這樣比賽才刺激,如果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就沒什么意思了。
其實富紹隆所練的功夫,是十分正統的武藝,也是宋代十分流行,甚至在后世都造成了很深遠影響的拳法,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創建的太祖長拳。
若說方莊所學的戳腳乃是北方拳種的代表,那太祖長拳就是南派拳法的代表了。
太祖長拳,據傳源自趙匡胤訓練兵士的遺法真傳,綜合兵卒在戰場上真實拼殺的格斗經驗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式長拳”。此拳是“紅拳七系”之中的一套拳法,也稱為“太祖紅拳”,還有“太宗紅拳”。后世由其衍生出洪拳、炮拳等拳法種類,并對太極拳、戚家拳、通背拳等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三十二式長拳”也被稱為“百拳之母”。
太祖拳動作剛猛利索,講究精、氣、神、手、眼、節的配合。拳勢激烈,富于陽剛之美。步法穩固,練時以兩足為根,力由根起,發力剛強,剛中帶柔。間或也發彈抖之勁,勁力節節貫穿。在轉身發勁時要發聲,以聲助勁也是太祖拳的主要特點之一。
太祖拳法講究實戰,攻防格斗,起如風,擊如電,前手領,后手追,兩手互換一氣摧。特點為套路嚴謹,動作舒展,招式鮮明,步法靈活,剛柔相濟,虛實并兼,行拳過步,長打短靠,爆發力強。其勁力發揮于撐、攔、斬、卡、撩、崩、塞中,“囚身似貓,抖身如虎,行似游龍,動如閃電”。其主要手法為挑、砍、攔、封、閉、纏、掃、踹、彈、撩、鉤、撞、絆、纏。交手時,講求一膽、二力、三功、四氣、五巧、六變、七奸、八狠。進身前 “審勢觀察細留神,逢弱直沖入中門,遇強避鋒繞步錘”,手步相連,上下相隨,遇隙即攻,見空則撲。招式有非攻即防,虛中寓實,實里含虛,一式多變,借敵之力以制其身。其基本功主要有“三型”、“五功”。“三型”為頭、手、步,“五功”為臂、腿、腰、樁、氣。 太祖拳術套路有一路太祖拳、二路太祖拳、十八趟羅漢拳、遛腿架、遛腳式、八打二十式、太祖長拳、行步拳、十二趟彈腿等,器械有太祖棍、三節棍、少林棍、十二連槍、梅花槍、四門大刀、方便鏟、雙手帶、梅花刀、梅花雙鉤、萬勝刀、應戰刀、青龍劍、二朗劍、雙鉞等,對練套路有對打太祖棍、三節棍進槍、單刀進槍、大刀進槍、子母錘對打等。
太祖長拳共講究三十二勢:
第一勢,懶扎衣
訣:懶扎衣出門架子,變下勢霎步單鞭,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手便。
懶扎衣為內家拳傳統架子。雙腳并立,前腳尖直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