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名,莫迪。」
陸垚這句話一說出口,在場的便有諸多人不服,他們覺得莫迪采用這種手段存留到最后的時候,如果真的將他錄取成為最后的那五個人了,對其他的參賽者是不公平的。對于大家提出的抗議,陸垚始終就只有一句話。
「他能憑借這種手段和方法存活到最后的階段,是他的本事,我從來沒有說,這次比賽是正大光明的比拼武功,是你們覺得只有這一種方法而已。」
顯然,陸垚的這個說法并不能夠讓在場的參賽者們的認同,不過,陸垚對此也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交代棠溪和折克行,在自己公布完結果后,也是直接遣散了在場除了那五個人之外的所有參賽者。在陣陣議論聲中,終于擂臺邊上只剩下了這五個參賽選手。
自己的這一番言論,一定會成為汴梁城內百姓的談資。不過,陸垚對此倒是絲毫不在意。
「我看現在時候也不早了,你們五個,先回去好好休息一下,等到晚上的時候,我帶你們夜游汴梁,晚飯就在酒中仙吃吧,今天晚上一切的消費,都由我來買單,至于你們的第二輪比拼,等到后天的時候再舉行,到時候明天會有人來告訴你們怎么安排,今天就好好放松一下吧。」
在古代,蠟燭是一種奢侈品,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并不常見。現代人可能已經習慣了各種人造光源,但在古代,人們只能點蠟燭來照明,蠟燭的亮度比現代的電燈要差得多。事實上,古代的照明方式與現代相比差距更大,甚至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糟糕。
古代的蠟燭通常由蜂蠟、白蠟和動物油脂混合而成,燃燒不穩定、容易熔化、煙氣很重,動物油脂也會因為變質發出難聞的氣味。因此,古代人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依賴蠟燭照明。
據著名化學家曾昭掄回憶,晚清以前平民在夜間需要照明,常常是點燃一根松枝或一條篾片來解決,而夜間使用蠟燭照明是非常罕見的。普通人家可能買不起蠟燭,尤其是在古代。
據《宋史》記載,北宋名相寇準少年時富有奢侈,從未用過油燈,而是使用燭火。這表明,蠟燭在古代是富貴的象征。
油燈是古代比較普遍的照明工具,可以調節亮度。使用較多的燃油和較粗的燈芯可以使油燈的亮度與蠟燭相當,但費用同樣昂貴。普通的油燈亮度較暗,如「一燈如豆」所描述的那樣。古代經常出現燈花落在書本上引起火災的事件,說明油燈有一定的風險。同時也說明古人看書時需要靠油燈,書本和眼睛離油燈很近。
然而,油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承擔的費用。例如在《儒林外史》中,守財奴嚴監生臨死前伸出兩個手指表示不愿死去,因為油燈里點了兩莖燈草,他覺得費用太高了。另外,鑿壁偷光和囊螢映雪的典故也表明,古代油燈遠不如今天的蠟燭普及。
在唐宋時期,禁城宮殿的道路上很少有燈光。當臣子在夜間被召見時,若能獲賜以燈光送歸,便會被視為無上恩寵。
整個宋代只有十個人曾經享受過這種待遇,其中最著名的是蘇東坡。一次夜間被太皇太后和哲宗召見時,臨走時命人用「御前金蓮燭」送歸,這個故事傳為美談。
在明代,紫禁城中出現了路燈。據《明宮史》記載:「路燈的底座是石頭,燈樓是銅,門壁用銅絲做成。每天晚上,內府庫監工會添油點燈,以便巡視關防。」然而,后來魏忠賢為了方便自己夜間出入,把這些路燈全部撤去。
到了清代,除了皇帝、皇后和皇子的住所之外,紫禁城中不再設路燈。這讓官員們很困擾,上朝時通常只能自己用小燈籠照明。
在光緒初年的一個大雨之夜,有個筆帖式(文書)竟因天黑失足落入御河而死。直到1888年,慈禧太后的寢宮安裝了李鴻章進貢的電燈,
紫禁城才擺脫了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