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粗飼料的騾子,性情溫順,最適合馱運、拉車、耕地。
“養殖最終還是要回到百姓中去的,滕國一帶,自耕農多,可以陸續的把牲口賒銷給農戶,讓農戶分期兩到三年還清,價格比現款買稍微的貴一點點就行了,咱們的目的是促進農耕。”
“現在看來也只能這樣,農戶一下買不起。通過分期的方式能最大程度的緩解這種情況,但是必須是有地,有一定資產的行,單獨成立一個銷售商行,由你來負責,嚴格把關。”
桀驁不馴的匈奴馬,到了農區生活條件好了,性情也緩和了。
尤其是二代馬,更加適應農區的生活,養殖場里呆著,除了繁殖什么作用也發揮不了什么作用,到了農戶手里才算是上崗了。
呂布、朱斌來到地里看馴馬的成果。
附近看熱鬧的百姓來了上千人之多,馬耕算得上是稀罕事情,大家都來觀看。
屯田的一塊的收獲后的胡蘿卜地,幾十匹馬在耕地,兩匹粗壯的母馬拉著一組曲轅犁,箭步如飛一般,比同樣的兩頭牛要快一倍。兩匹訓練好的馬,一天可以耕地五畝左右,比牛耕多兩畝。
如果換成更加強壯的兩頭黑騾子,能耕地七畝左右。
兩頭騾子的耕地效率堪比二十個人的效率,而且騾子最耐粗飼料。
耕地的大把式都是老手,通過口令和繩索控制馬匹,前進、調頭轉彎,非常的順滑。
沒多一會兒,耕了好幾畝地,整整齊齊的。
眾人紛紛稱贊干的活漂亮。
朱斌提著鞭子回到地頭,介紹說:“實際上馬耕比起牛耕來有巨大的優勢,速度快,拉車也快,還能騎乘。但是馬匹的性格比較暴躁,沒有牛那么溫順,主要在于后期訓練,訓練好了,掌握的馬的性格,人馬熟悉了之后還是很好的。”
看熱鬧的百姓很羨慕:“馬耕雖好,可是馬匹比毛驢和牛要貴不少,也買不起啊。”
“一個村不用家家戶戶都有馬匹,少部分人有就可以了。可以通過合養的、雇傭的方式耕地。這能節省很多的錢,還提高了馬匹的使用效率。過段時間會把馬匹賒銷給合格的農戶,到時候可以先把馬拉回家,錢分幾年慢慢還。”
百姓們沸騰了,那樣太好了,終于可以有牲口耕地了。但是歡呼過后,發現窮人家里還是不能有馬,養不起,最少得有幾十畝地的中等人家才行。地少了光是馬的草料都得發愁死。
地瓜燒酒換馬匹,現在已經還了五六萬匹馬了,再過幾年,咱們徐州就是馬背上的民族了。
養馬、馴馬、騎馬、馬耕地、馬拉車。有了數量巨大的馬匹,才可以生產出大量的騾子。人力不足就用畜力來湊,照樣快速發展,呂布很得意自己的策略,總算是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