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產規模大了,廠子大了,對接的部門多了,按照舊廠之前的管理模式就很不科學。
以前是一個廠長對外,一個副廠長對內,這種模式放到現在就肯定忙不過來。
就說視察車間吧,單是12個轉爐車間就需要一上午的時間才能視察完,這還不包括各種軋鋼生產線以及附屬特種車間。
真要是視察下來,一天時間能看個皮毛都難,若是遇到問題,根本處理不及時。
這樣的話,有些必要權利就應該下放到車間,規模一旦大了以后,每個車間如果沒有對應的權利,就根本沒辦法展開工作。
但若是權利下放的太多,就很容易在各部門形成‘土皇帝’,很復雜、很麻煩的一件事。
如果是正常情況,恐怕要摸索個十年、幾十年,才能形成成熟的管理經驗,這同樣是無價之寶,如果不是何苦熟知這些東西,不知道要吃多少虧才能讓新廠走入正軌。
除此之外,質管部門也需要快點建立起來,每個車間都需要配備一個質量檢測小組,一些敏感的車間,就直接使用李云龍帶來的人。
倉儲問題是大問題,也需要科學化、信息化,必須配備互聯網、計算機,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報備數量、型號,提高運作效率的同時,減少可能出現的紕漏,避免泄露風險。
另外。
還需將研發部門從廠里的管理模式中剝離開來,單獨設置一個機構,吸納一些高水平人員,組成研發所。
在李云龍的穿橋搭線、何苦的同意和授權下,華老等人有機會知道微型計算機的研發和生產機構,軋鋼廠。
讓老李這樣一鼓搗,兩個計算機研發部的合并工作很快步入了正規,老李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還是挺大的,要不然何苦絕對接觸不到華老,至少沒有這么快接觸到。
當華老親自打來電話的時候,何苦當場同意了合并的請求,并將時間約在了十一點,這樣雙方就有充分的準備時間。
事實上,何苦早就預料到這一天了,只是沒想到如此之快,如此之迅速。
在他設想當中,有關部門至少需要實踐個一年兩年,才能正式做出放棄小型計算機的決定!
沒想到現在連一天時間都沒有用。
不過這也是個好事,光刻機、刻蝕機這些東西,真的迫切需要華老他們參與進來,才能繼續往前探索。
單單只是何苦一個人,那就只能買現成的,沒有制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