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出產貧瘠,商路也是瞎熱鬧,沒多大收益,墾荒成了必然。
第三點,那就是鼓勵農商,幫助本地百姓盡快過上好日子。
從興慶府運輸過來的種子、農具有條件的分配給了農戶,幫助農戶盡快富裕起來。
臨時的瓜州知府是個舉人出身, 算是投奔晁蓋比較早的讀書人,叫做蕭宜,瑯琊人,典型的讀書做官的文人。
知府府上還是很寒酸的,也就是普通地主家的大院子。
今天的知府有點熱鬧,晁蓋、吳用、呂方、魯達、史進都過來了。
蕭知府多少有些緊張。
“蕭知府,瓜州地方數百里,人口不到三十萬, 剛剛經歷大戰,你可有什么規劃?”
蕭知府點點頭:“下官想了好幾天,這里想要發展也不難。雖然整天干旱,但是人口聚集的村莊大多挨著溪流,每年都有雪水河水。本地人農耕工具落后這是一大難題,比如中原常見的曲轅犁這里沒有,常見的腳踏水車,這里也沒有。耕種細節就更不用說了,施肥不仔細,糧食產量偏低。”
“不錯,蕭知府還是很仔細的,說明下功夫了。可有什么解決辦法?”
“官府先行推廣,讓百姓看到新農具的優良特點,然后再培訓本地工匠,這樣用不了多久就能發展起來。只是這件事情要魯將軍調撥一些工匠過來,府衙一窮二白,沒有能工巧匠。”
魯達撓撓頭:“軍中工匠也不過數百人,真正熟練的不過幾十人。那就調撥五十人來協助府衙發展新農具。”
“多謝魯將軍。”
瓜州本地條件還算可以, 農業種植是重點。
適應性非常廣的紅薯、土豆優先在瓜州推廣。
為什么在這里優先,比如開封周邊,那里土地肥沃,降水多。
水稻、小麥、高粱、各種水果蔬菜非常的多。
瓜州這邊不同,主要是產量極低的高粱、谷子、蕎麥、青稞等等。
紅薯、土豆、南瓜這幾種作物能大大提高糧食的畝產量,又特別耐干旱,是非常合適西北種植的,有了這些糧食,能在幾年時間內多養活數萬人。
同時駐軍也有大動作,駐軍興辦好幾個養馬場、養豬場。養馬為了軍用,養豬單純為了伙食。
養驢場就不同了,是為了解決西北的耕地問題。
這里黃牛比較少,牛對這里的氣候不是太適應,塊頭大,對于青草需求高。
但是毛驢就不同了,毛驢塊頭小,吃的少,耐干旱。
力量大,能耕地, 能拉車, 是本地百姓最喜歡的大牲口。
不過這里的驢價可不低,為了降低驢價,晁蓋花費大力氣從渭州往這里調集了數千頭毛驢,建造了一個養驢場。
感覺少了點,畢竟幾十萬的人口,過十幾年就要翻一翻的,又從商隊那訂購了上萬頭的毛驢,一共興建了三個養驢場。
這三個養驢場都交給商行運營,采取的是養殖場加上農戶的方式進行養殖。
和濟州府、東平府一個模式。
在信得過的村子里開展活動,免費給你一頭毛驢讓你飼養,采取交還小毛驢的方式。
或者通過錢、糧購買的方式來推廣毛驢。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搞定丈母娘,當地百姓找女婿的首先看看家里是否有毛驢,這樣女兒回娘家就有毛驢騎著,不至于太累了。
瓜州目前是大宋地盤的最西邊,西夏已經成為歷史,但是濟州軍的步伐不會就此結束。
出征的時候是早春,現在依然是深秋了,早晨起來需要穿上厚厚的羊皮衣服了。
這天一早,晁蓋、呂方、晁壯、焦挺、騎著馬,刀客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