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祿山造反以來,局勢風云突變,終于轉向有利于唐廷的一面。
郭子儀和李光弼在河北擊敗史思明,切斷了河南叛軍和范陽的道路。
他們正積極謀劃,準備一舉攻克范陽。
在南方,阿史那承慶等將短時間內無法突破由魯炅所率領的南陽軍。
在東南方,令狐潮等將也無法過雍丘。就算過了雍丘,還有許遠鎮守的睢陽城。
局勢可謂一片大好,這也客觀上促成了玄宗皇帝的錯誤判斷,以為天下很快就能平定。
楊國忠察言觀色,開始鼓吹讓哥舒翰出兵,痛擊潼關外的叛軍。
在他眼中,潼關外的叛軍因為四面出擊不斷被抽走,已經只剩下“老弱病殘”,根本不足畏懼。
還有大量的唐軍長期掌握在哥舒翰的手里,楊國忠非常不放心。
萬一哥舒翰學袁盎勸說皇帝殺他,可以借此削弱叛軍的旗號;又或者是率領大軍反向逼宮,那可就不妙了。
楊國忠和哥舒翰曾經的確有過一段很長時間的蜜月期,但那指的是安祿山還效忠唐廷的時候。
然而隨著安祿山的造反,楊國忠已經不需要依靠哥舒翰,再加上安思順和霸上屯軍的事情,導致蜜月期隨之結束。
接踵而至的是彼此猜忌!
這件事情很快傳到了安祿山的耳朵里,他找來了嚴莊,告訴他此事,一起商量對策。
嚴莊道:“陛下這是天賜良機,說明公主的計策奏效了。陛下只需要派細作潛入長安宣揚崔乾佑兵少,不足為慮。唐皇昏聵,必然中計。到那時哥舒翰從潼關出征,天下就是陛下了。”
安祿山大喜,從了嚴莊的妙計。一面派人告訴在潼關的安思霖,讓她繼續施展誘敵之計。一面派手下人潛入長安,大肆宣揚說叛軍已經人心不齊,只剩下老弱病殘。
李倓的目光仔細巡視一遍堂中眾人,揚聲說道:“諸位,今日傳來朝廷的消息,西平郡王已率大軍三十余萬出潼關討伐叛軍,估計這會兒兩軍已在潼關外展開激戰。”
堂中眾人頓時一片嘩然,輕聲議論起來。
楊錯一早就已經得知了這個消息,所以并沒有感到意外。但是他的心里還是暗暗有些感嘆,朝廷實力的確強勁,三十萬大軍,這樣的兵力是自己難以想象的。
但是更讓他想要感嘆的是再過不久的時間,這三十萬大軍還能剩下多少?
潼關之戰是一個分水嶺,在不久之后長安就會淪陷,這是大唐王朝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失去長安城。
從此強盛的大唐王朝江河日下,在宦官、藩鎮割據和黨爭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逐漸走向消亡。
在楊錯的內心深處,是非常希望朝廷可以打贏的,因為等叛軍潼關一戰打贏后,再進軍長安,很大概率也就會騰出手來收拾他們了吧。
但是此戰的勝負結果,卻是楊錯根本就是無力改變。
他現在所能做的事,只能是盡量增加自身實力,以應付將來可能與安史叛軍間會發生的大戰。
李倓輕咳了一聲,示意眾人安靜下來。他看作為主要人物的楊錯沒有出聲,轉頭向楊錯道:“妹夫,你認為此戰結果如何?”
楊錯被問,卻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反問諸將:“你們以為呢?”
諸將面面相看,楊天佑斗膽道:“我以為,叛軍四面出擊,兵源必然不足。如果潼關堅守則有希望大獲全勝,如果縱兵出戰,則難以取勝。”
眾人有人點頭,有人皺眉,莫衷一是。
李皋愕然說道:“潼關精兵三十萬,遠超叛軍,當可獲勝吧!”
單憑兵力多少就能決定戰爭的勝負?要真是那樣,大家不如拼命征兵,而后拉出來比一下人數多少不就行了,何必拼的你死我活呢。
聽了李皋的話,楊錯心中暗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