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且說肅宗看唐軍和叛軍相持于潏河,心里十分著急。于是派使者傳諭唐軍的實際主帥郭子儀,催促其速度進軍。
郭子儀想要拒絕,但是又不敢獨自駁回,于是請行軍大元帥李俶和長史李泌,并且說服他們一起聯名上奏朝廷,直言此時不宜進攻。
看到肅宗很是生氣,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肅宗對此無可奈何。
李輔國趁機進言道:“陛下,郭子儀總督各路兵馬,廣平王也在軍中,這可不是一件好事。若是長期對峙下去,會不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肅宗大怒道:“朕與廣平王乃是父子,能有什么變化。你不要再說胡話了。”
李輔國趕緊閉口不言,但是心里已經很明了。
其實肅宗的話是口不應心,他很害怕李輔國所說的事情發生。
尤其是在自己三子李倓、以及女婿楊錯執掌一部分兵權的情況下,肅宗對李俶開始有些不放心。
張淑妃是肅宗的寵妃,對肅宗的一言一行都看在眼里。
趁著肅宗來她的寢宮歇息的時候,她進言道:“李輔國一片忠心,全是為陛下考慮。我軍精銳盡出,反而與叛軍相持,似乎不合常理。”
肅宗長吁一口氣,道出真實心思:“我遠在彭原郡,對于前線的事情不是很清楚。不能妄下判斷,以免貽誤戰機。”
張淑妃立刻改口道:“陛下的大格局,妾身遠遠不及。只是妾身擔心長此以往,廣平王在軍中樹立威信。對陛下不妥,還有……妾身還是不說。”
肅宗道:“愛妃有話只管說,若是宮中連我最信任的人都不敢說話,我這個皇帝怕是不稱職。”
張淑妃這招欲擒故縱,果然收到了效果。直言道:“妾身斗膽說一句,廣平王與建寧王關系甚好,和政公主的駙馬也是一方大將。一旦廣平王真正掌握天下兵馬,陛下的處境可就堪憂。文皇、太上皇的事情殷鑒不遠,需要注意。”
肅宗立刻上了心,認為張淑妃的話有道理。
此刻肅宗立刻自行腦補了各種宮斗的畫面,加上他不相信唐軍精銳盡出還打不過叛軍。于是再下敕令,命監軍孫知古催促唐軍速度出戰。
君命不可違,郭子儀無奈率軍出營渡河進攻。
叛軍主帥安思霖偵查得知此事后,對左右道:“唐廷的皇帝無用,如此關鍵的時候,居然急于求成。唐軍雖多,必被我打敗。”
安思霖命逃回的李歸仁為前部先鋒,出兵迎戰唐軍,但不要戀戰,只管撤退,以此誘敵深入。
安守忠道:“李歸仁數次大敗,不宜領軍出征。”
李歸仁滿面慚色,不敢與之辯論。
安思霖大手一揮,笑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我相信李將軍,就如同相信我自己一樣,諸將不要再說。”
李歸仁連聲稱謝。
安思霖又與安守忠合謀,率領嚴莊增援的九千騎兵,在李歸仁軍隊身后,擺出一字長蛇陣,準備合圍包抄唐軍。
唐軍則是另外一番布置。
郭子儀以王思禮所部為先鋒,率軍第一批渡河。郭子儀領朔方軍為中軍,以楊錯所率的鳳翔軍為左翼,安西兵馬李嗣業所部為右翼。
唐軍浩浩蕩蕩的渡過潏河,向東進攻叛軍。
雙方甫交鋒,即刻陷入激戰。李歸仁且戰且退,看時機差不多,遂率軍佯裝敗逃。
王思禮不知是計,率軍追擊敗逃的叛軍。
李歸仁一路聽著身后的喊殺聲,來到安思霖的軍陣。
安思霖一面命軍隊中間讓開道路,一面喝道:“李將軍速度從軍陣中間撤退,安全后整軍再戰。”
李歸仁領命,率領叛軍從一字長蛇陣的中間撤退。
王思禮遠遠地望見,以為是李歸仁的兵馬沖散了叛軍,于是快馬加鞭追趕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