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達奚珣還是大唐上柱國、河南尹的時候,達奚聞作為他的親族,楊錯在朝會上見過他。
“哼!”輕哼一聲,神色狼狽的達奚聞似不肯服軟地將頭扭轉,看也不看楊錯。
討了個沒趣,楊錯也沒有太過惱怒。
施施然移步到廳中主位,一屁股坐下后,楊錯仔細打量起這位“河南尹”。
說起這位老兄,不得不提他的哥哥——達奚珣。
達奚是復姓,他們一家子是鮮卑族人。
達奚珣進士科出身,授河南縣尉,累遷中書舍人,拜禮吏二部侍郎。出為滑州刺史,遷荊州長史,拜正議大夫、河南尹、上柱國,封南陽縣子。協助封常清抵御安史叛軍,兵敗被俘。
安祿山自立為帝,達奚珣被強行任命為宰相。
洛陽被攻克后,達奚珣被俘。
崔器、呂湮上言說:諸陷叛軍官員,皆背國從偽,按律都應該處死。
李峴則認為:叛軍攻陷兩京,天子走保蜀中,人們各自逃生。這些陷賊官都是陛下親戚或勛舊子孫,一概以叛逆罪處以死刑,恐有乖于仁恕之道。并且叛亂還沒有最后平定,河北未下,群臣還有許多陷于叛軍。如果從寬處置,是開其自新之路:如果全部誅殺,是堅其叛逆之心。
肅宗遂從李峴之議,分六等定罪,重者刑之于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
至德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斬達奚珣等十八人于城西南獨柳樹下,陳|希烈等七人被賜自盡于大理寺,應受杖者皆杖于京兆府門。
達奚聞從此歸附偽燕朝,官至河南尹。
不知道他是主動向史朝義請命“死守”新安縣城,是不是還抱著“回歸”大唐的心思?
看了他片刻,楊錯就轉移了注意力,開始閱覽薛兼訓簡單整理過的都畿道的一些卷宗。
薛兼訓雖然是武將,但他家學淵源,學識即使比起尋常文吏,也絕不遜色,打理一般的政務對他更不在話下。
史朝義從新安縣城撤退前,將城中的文卷毀壞了不少,遺留下來都已殘缺不全。
這里的卷宗是薛兼訓從一名退休的都畿道老吏那里尋來的,是有關都畿道的戶籍情況。
在去年的連續天災中,都畿道的損失確實相當嚴重,僅僅人口就死了十數萬,是史朝義治下各州郡死傷最為嚴重的。
此外,又有大量的人口往南逃入山南東道。
僅去年一年,都畿道就損失了差不多有二十萬百姓,讓這個曾經富庶一時的地方變得繁華不再。
饒是如此,都畿道居然還有近二十萬戶。
難以想象受災前的都畿道,人口到了什么程度。
每次看到此處,楊錯都感慨萬千。
除了這些卷宗外,還有薛兼訓命人剛剛書寫的一份文書,上面記剝了新安縣城目前庫存的物資。
由于史朝義撤退前,在城中大肆進行了搜刮,庫存糧草幾乎沒有,非但如此,甚至連城里百姓家中的存糧也被強征一空。
近幾十萬百姓的吃飯問題,就全落在唐軍頭上了!
除糧食外,其余的財物史朝義倒是沒有毀壞或是攜帶多少。
楊錯不理不睬,達奚聞反而難受了起來,身體在地上不住地扭動。
由于雙臂被反綁著,他想做些什么動作,也是困難的很。
他眼睛直直地盯著楊錯,幾次想站起來,也不知是因為身體無力,還是顧忌楊錯的武勇,最后還是選擇了放棄。
在楊錯幾次的微瞥中,看到達奚聞面上表情很是復雜有趣,有掙扎、有憤恨、有懊惱、有擔憂、有怯懦……
“燕軍如何?”突然間,達奚聞開口向楊錯詢問道。
“敗了……”楊錯頭也不抬地淡淡回了一句。
大概沒想到楊錯回答如此簡單,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