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趙長星仍舊按時起床,吃了昨天的剩飯,來到了塞德娜星上開始干活。
往后的日子仍舊忙碌而充滿希望。在這段時間里,他重新種上了大米,小米和豆子,把出欄的肉雞全部宰殺儲存了起來又喂上了新的小雞,完成了通訊網絡和硬件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將相當一部分勞動交給了小希來控制,還完成了第二個無土栽培車間的建造與調試。
還有,小豬終于從人工子宮之中孕育了出來,養在了畜牧養殖車間專門開辟出來的豬圈里,魚塘也建好了,放入了魚苗。
第二個無土栽培車間仍舊是100平米的面積,對于這個車間要栽種的作物,趙長星打算做出一些調整。
首先是增加了玉米的栽種。玉米不僅人可以吃,還是優質的飼料,肉雞蛋雞,豬,兔子,魚都可以吃,作用很大。
玉米栽種區長仍舊是九米,寬有四米,其中放置了兩排寬有1.8米的架子。因為玉米太高的緣故,這架子只有一層,總得加起來種植面積有32.4平方米,每一季可以收獲玉米約48公斤。
不過這只是玉米籽的產量,除了玉米籽之外,玉米芯、玉米的植株等,同樣可以磨碎了當做飼料或者添加到營養液里,絕不至于浪費掉。
其次,大豆的種植區域也將擴大。趙長星同樣將其擴展到四米的寬度,也放置了兩排寬有1.8米,分成兩層的架子,總種植面積達到了64.8平方米,每一季可以收獲約55公斤,加上一號無土栽培車間的豆子,每一季總共可以收獲約70公斤。
距離豆油自由已經不遠了。
剩下總計18平米的二號無土栽培車間面積,趙長星原計劃是想種一點小麥,但面積太小了,不值當,干脆調整成了蔬菜種植區,種上了一點辣椒,一點蘿卜,白菜,黃瓜,還打算生一點蘑菇出來。
因為每一種蔬菜對于環境的需求都不一致的緣故,他只得將僅剩下的兩米寬度里,又留出了一條0.4米的狹窄通道,剩下1.6米寬,9米長的面積,則劃分成了五個寬1.6米,長度僅有1.8米的小格子間。每一個小格子間里都種一種蔬菜。
面積小了,但是種類多了,總的產量仍舊不低。
此刻,人工子宮之中,孩子們已經孕育了差不多八個月的時間,快要出生了。計算了一下時間,發現這些蔬菜能趕得上孩子們的出生之后,趙長星的心中就更高興了。
截止到現在為止,第一期的建設任務已經全部完成。這一共五座建筑,完全可以支撐自己和孩子們生存下去。
回顧這來到塞德娜星之后總計九個月的時間,趙長星心中微微有些感慨。
當初自己連淀粉粥都吃不起,一直到現在,那兩個反應釜生成的淀粉自己基本上都已經不吃了,而是都拿去做飼料用,有油吃,有肉吃,有大米有蔬菜,日子真是恍若隔世。
“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他心中暗暗想著。
第一期的臨時建筑完全完成之后,第二期的永久式建筑就要開始動工了。
在規劃之中,第二期的永久式建筑,也即正式的人類一號基地,大體來說寬有100米,長有120米,四周延伸出六到十個不等的單獨建筑,總面積高達一萬三千多平方米。
這毫無疑問是個很大的建筑,趙長星預計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完成。這還是在一切所需建材都已經模塊化生產完畢,他所需要做的僅僅只是拼裝的前提之下。
沒辦法,人手實在是不足,幾乎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親手去做,小希在這個過程之中能起到的作用都有限。
等這個建筑建完,從地球帶來的建材就基本上用完了,未來再想要建設,就得推動工業化進程,自己生產建筑材料了。
如果沒有意外,作為第一代人類的自己,將會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