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種植基地的密封性測試同樣用了兩天的時間。趙長星將二號種植基地連通到了一號基地之中,令其內部氣壓達到了一個大氣壓的地步,且接通能源,保證其內部溫度和濕度俱都維持穩定。
兩天時間之后,確定密封性能良好,完全可以達到要求之后,對二號種植基地的建設就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當前階段,等于是建成了框架,類似于“毛坯”,現在,要進行的便是對內部的“裝修”了。
這一項工作更加繁瑣與精細。當初建造一號基地的時候,趙長星的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到了這上面。有時候,兩個接口無法對齊的細節,就能耗費趙長星整整一下午的時間,某個平面無法保持水平狀態,就又得耗費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的時間去解決。
這一次內部的“裝修”工作可以預見同樣會是如此。不過這一次,趙長星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了六名幫手。
先將之前挖掘出去的土方回填,重新均勻的鋪設到了二號種植基地的屋頂之上,令其起到防輻射層的效果之后,在長100米、寬100米,內部凈高3.5米的巨大空曠房間之中,趙長星與六名幫手第一次脫下了宇航服。
地上擺放著大堆大堆的建材,看起來十分雜亂。趙長星深吸了一口氣,說道:“開始吧。”
他的聲音,在空曠密封的二號種植基地之中引起了陣陣回聲。余音未落,總計七人便拿著各式工具,投入到了新一階段的奮斗之中。
在規劃之中,除去各處走廊、墻壁、隔離墻、通道等占去的面積,這總計一萬平米的二號種植基地,可以用于種植的總面積大約有9200平米左右。
而如何分配這9200平米的種植面積,趙長星與已經成年的第一代人類展開了詳細的討論。最終人們一致確定,首先需要確保的是青儲玉米的種植面積。
青儲玉米是優良的飼料,它的種植面積,直接關系到牲畜們的生長,關系到未來的人們能吃到多少肉食,關系到所有人的身體健康。
現階段飼料數量嚴重不足,導致一號基地的畜牧水產養殖車間只能以30的功率運轉,產出肉食的水平也長期維持在較低階段,實在是有些不夠吃。
想想看,一次火鍋聚會,一頓飯就能消耗掉至少30公斤的肉類,現在養的那么一點牲口怎么可能夠吃?
更何況第三代的60名孩子們也在慢慢長大,對于肉食的需求日漸升高,必須要提前考慮到這一點。
最終,在這9200平米的面積之中,人們一致同意劃出3000平米用來種植青儲玉米。青儲玉米的生長周期比起正常的玉米要短,一年可以種6輪,一輪種植可以產出飼料大約10噸,一年就是60噸,加上之前就有的一些,足以支撐畜牧水產養殖車間以100功率運轉了。
在青儲玉米之外,另一個更為重要的類目,便是主糧了。主糧主要分為水稻和小麥——土豆則不在考慮之列。
有水稻和小麥,沒人愿意去吃土豆。紅薯也是如此。土豆與紅薯這玩意兒主要用來制取淀粉,用于工業化用途或者去當飼料,又或者做一些寬粉粉條之類,直接拿來做主糧的話,趙長星自問還沒有那么慘。
人類一號基地的產出,趙長星之前計算過,大約足夠50名成年人和幾十名幼兒的消耗。而現在,第二代的孩子眼看就要成年——事實上他們現在的飯量已經不比成年人差了,這樣算來,成年人就可以算作41人。再加上60名孩子,一號基地的產出雖然還可以支撐,但可以節余進倉庫之中的食物已經很少了。有些品類的食物甚至已經入不敷出。幸好倉儲區里有以前的儲備,才能暫時支撐住。
只是眼看著一些品類只出不進,可以節余進來的種類,數量也越來越少,趙長星總會感覺如同有一把小刀在割自己的肉一樣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