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射式發射臺”已經被證明可以相當程度的提升人類文明的太空投送能力之后,連接在一號太空電梯末端之上的那一截碳納米管纜索,人們已經不打算拆除了,而是直接令其穩定存在,以后需要發射高速飛行器的時候,就直接在那里發射,省時省力,經濟實惠。
此刻,除了往日經常發送的太空間諜衛星、平均一年一度的星際導彈之外,它又迎來了一輪新的發射任務。
在這距離塞德娜星地表足足有一萬公里的組裝工廠之中,值守在這里的宇航員們熟練的將一枚又一枚星際導彈組裝了起來。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星際導彈的戰斗部里所裝載的并不是氫彈,而是其余的一些東西。
這些東西的組裝甚至比氫彈還要簡單。在總計五十枚的星際導彈全部組裝完畢之后,它們就被一同甩了出去,憑空獲得了高達1.83公里每秒的初速度。
它們再一次展開了飛向深空星的旅途。
仍舊是導彈的三級與二級結構陸續點火,在將導彈的總速度提升到每秒鐘18.65公里之后,它們自行脫離了導彈結構,只剩下第一級還在快速的前進。
時間在悄悄的流逝著。大約一個多月時間之后,政府高層官員與戰爭委員會的委員們再度在趙長星的帶領之下,匯聚到了戰備防御室之中。
武青宏委員主持了這次進攻。這是他自從加入戰爭委員會,成為文明高層之后,第一次主持如此級別的行動。但他雖然略顯青澀,但仍舊堅毅的臉上卻沒有絲毫激動,有的只是沉穩和自信。
在過去一段時間之中,他所提出的這個方案通過了各項測試,在各方面的評審之中俱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這給了他最大的底氣。
“坐標校準開始。轉向發動機做補償推進。”
“是!做補償推進!”
自從星際導彈的第三級和第二級被拋掉之后,這足足五十枚星際導彈便在浩瀚的太空之中依靠慣性飛行了六千多萬公里的距離。雖然在最初發射的時候,人們已經做了最為精確的瞄準,但在這么長距離、這么長時間的飛行之后,它們的軌道仍舊出現了一定的誤差。
這是必須要做調整的,否則它們可能連直徑高達數百公里的星球都無法命中,直接就飛到更深的宇宙空間里去了。
在作戰操作員的計算與操作之下,軌道誤差很快便在間諜衛星、塞德娜星深空定位基地,以及星際導彈上所裝備的中子星定位儀的共同作用之下,計算出了精確的數據。
數據由塞德娜星深空定位基地通過電波信號以光速傳遞到了導彈之中,通過內置芯片的轉換,迅速的變成了推進數據分發到了轉向發動機之中。相應的燃料迅速分發到位,在自動點火裝置的作用之下,化作熾熱的氣體噴射了出去,并未導彈本體了相應的反饋力量。
在反饋力量的作用之下,星際導彈的瞄準方向再一次做出了調整。
這是最后的一次調整了。在此之后,它們將失去改變進攻方向的能力。
“距離深空星地心30.21萬公里。”
“開啟一級加速!”
星際導彈僅剩的最后一級立刻點燃了自己所攜帶的燃料。熾熱的氣體再一次從尾部噴出,推動著它再一次提升了自己的速度。
“在這個距離上,深空星人應該已經可以察覺到有星際導彈在向自己飛來了。”
按照以往的規律,參考人類自身具備的技術,這個推斷具備相當的合理性。只不過在這個距離上,深空雷達觀測誤差極大,基本上不可能為攔截系統有效的數據參考。不管深空星人還是人類,都只能依靠此刻的觀測,提前提出避險預警罷了。
就算這種避險的預警功能,也是在雙方大幅度提升星球防御系統性能之后才能實現的。以前時候根本做不到。
以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