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的冬眠技術已經漸漸成熟,并且通過了為期五年、十年的分別測試。
有數百名志愿者在長短不等的冬眠時間之后順利醒來,且身體并未出現太大的后遺癥。
雖然后續仍舊需要一定的改進,但就算最悲觀的人,也認為在數百年時間之后,遠航號飛船起航的時候,冬眠技術一定會成熟。
于是對于遠航號飛船的改造,便在具備冬眠技術的前提之下而制定。具體便是,在遠航號飛船之內留出大量的無重力空間,并不對這部分空間進行人造重力改造。
原因很簡單,冬眠時期是用不到重力的。
這樣一來,便會節省大量的工程與時間。
在俘獲到遠航號飛船之后,人們才發現,這艘飛船其實同樣不具備“重力科技”這種技術。雖然它外表并沒有呈現出自轉結構,但內部其實還是有自轉結構的。
在它內部有三個巨大的“滾筒”時刻旋轉著,為內部生活著的人們提供著適宜的重力。
放到現在的改造計劃,人們便決定,那三個滾筒暫且不動,只對其內部做出一定的改造,令其適宜人類生存。
這三個滾筒,大概可以支撐80萬名左右人類生存。
于是趙長星便拍板決定了未來的規劃,也即,在未來的航程之中,最多只允許80萬名人類處于清醒狀態之中,剩下的人全都去冬眠。
為此,人們需要在遠航號飛船之中建造數百萬個冬眠艙——這還是在暫停了通過人工子宮大批量制造嬰兒,只允許自然生育后代的前提之下。
如果放開馬力,全力制造的話,等數百年后真正起航的時候,需要冬眠的人類數量可能就高達千萬了。
此刻,整個塞德娜星都如同化作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工地。在天與地之間時刻都有標準資源箱飛速穿梭,數條太空電梯俱都滿載,源源不斷的運輸著天量的物資。建造在地下、地面、近地軌道之中的各類型工廠時刻轟鳴著,生產著各種各樣的零部件。
來自于其余矮行星,以及最為重要的木星系統的資源,也在源源不斷的到達這里。
但是,在修復與改造任務已經開始將近20年時間的現在,對于遠航號飛船的真正修復仍舊未能開始。
原因便是,此刻人類文明暫且無法生產用于修復遠航號飛船的材料、器械或者零部件。
這需要專門的、技術水平遠高于現階段人類工藝生產水平的工廠。而,建造這些工廠,同樣不是現階段人類的工廠可以勝任的。
科技樹,需要一點一點的攀爬。材料工藝,也需要一點一點的升級,無法一蹴而就。
在這20年時間之中,人類文明已經建造了第一代工廠,用它所產出的材料,建造了第二代工廠,又如法炮制,建造出了第三代工廠。
如是又過了數年時間,第三代工廠終于可以投入生產了。于是,直到此刻,人類文明才具備了一定程度上修復遠航號飛船的能力。
之所以說是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就算是第三代工廠生產的材料,也無法達到遠航號飛船原有部件的性能,只是能做到“勉強能用”而已。
譬如遠航號飛船的外殼。
它是一艘武裝采礦船,自身也具備一定的戰斗力。為此,它的裝甲也需要特殊的材料才能修補,才能達到既可以抵御亞光速航行過程之中,星際塵埃云和某些星際碎石的撞擊,又能達到較為良好的戰場生存能力。
但現在,戰場生存能力這一項性能指標被直接取消掉了。人們只求它具備足夠的防輻射以及防星際塵埃撞擊的能力就可以。
而這些第三代工廠,就算人類文明最精銳的科學家,其實都有很多搞不明白的地方。人們只是在維拉伽什等人的指導之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