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這種方式,人們總算是避免了挖這個“大坑”原本不可避免的“渣土”問題。
那些負責將“渣土”吹走的等離子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同樣可以視同為工質。而如此眾多的工質,從3號行星環繞軌道那里運輸,很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不過人們選擇了就地取材。
那座配套的聚變電廠在發電過程之中同樣會產生極多的廢熱。這些熱量,除了為建造在這里的臨時居住基地供暖以外,還會有大量的剩余。
原本人們會選擇將這些廢熱直接排放到這顆小行星上。但現在,它們有了更好的去處。
在圓盤之上那些刀具切割巖石的時候,一部分巖石會被自動收集器收集起來,然后被運送到聚變電廠之中,負責為聚變反應爐降溫。而為聚變反應爐降溫的過程,反過來也是為它們加熱的過程。
于是它們便變成了等離子體,再從出風口之中噴射出去,將自己的“同伴”們吹到太空之中。
如此,便不再需要額外的工質了。
這是一種較為先進的工程設計。
此刻,看著那條從幽深大地之上憑空出現的粗大光柱,張龍飛心中微微有些感慨。
他知道,這被從小行星之上吹出來的這些碎石,有一部分會直接掙脫拉卡伊9352星的引力,就此進入到恒星際空間之中。但也有一部分并未獲取到那么高的速度。
它們會形成一條圍繞這顆恒星運轉的,縮小版的“小行星帶”。
這條縮小版的小行星帶,其總質量將會達到大約4億噸左右。
因為人們要挖掘的,是一條長度高達44公里的超長通道。原本構成這條通道的物質,全部都會被吹到太空中去。
這一條通道的挖掘工期是十年。這也就意味著,平均每天,都會有大約15萬噸的物質,或者以等離子體的方式,或者以固體的方式,被人們所建造的這臺巨型機械吹走。
張龍飛在太空之中懸浮了一段時間,便用肉眼明顯的看到那臺巨大的圓盤狀機械向地下陷了一點。等一天時間過去,這臺機械便全部陷入了地下。等一個月時間之后,它已經陷入地下數百米深了。
一年之后,它陷入到了地下4.4公里處。十年之后,連續運轉了十年時間,從未有一刻停止過運轉,便連檢修也只是關閉其中一個模塊的它,終于停止了運轉。
挖掘隨之轉向,人們開始在水平面上,采用其余的設施進行施工作業。最終,一個高有一百米,長和寬俱都高達一公里的巨大地下空洞被挖掘了出來。
此刻,已經在這里工作了近十年的張龍飛終于長長的松了口氣。
他知道,建造一臺暗物質探測器,順帶著也是中微子望遠鏡的任務,終于完成了最為重要的一部分。
是的。這一臺探測器將會建設在這顆小行星的地心。構成這顆小行星的厚重巖層,將會成為屏蔽其余類型輻射的最厚重盾牌。
這種屏蔽強度可是前所未有的。因為在大行星上,人們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做到在地下44公里處挖一處空間出來的。因為星體自身的引力會導致它無可避免的坍塌,而就算此刻的人類也還未研發出可以抵御這種力量的超級材料。
于是在經過研討之后,人們將視線放到了太空,放到了自身引力極為微小的小行星之上,并最終選中了它。
由此,才有了這長達十年,高達數億噸物質的挖掘任務。
后續,更多、更大的運輸飛船開始降臨到了這顆星球之上。有更多的施工人員開始在那個位于地心的空間之中工作,在無重力的環境之中,將各種維生、生活與科研設施安裝在了那里。
這其中包括一個較小型的滾筒基地,一個碩大無朋的,裝滿了純水的大罐子,以及眾多的巨型計算機。
后續到來的運輸飛船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