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戰艦被標記為摧毀,就此退出了戰斗序列。剩余的戰斗飛船立刻組起戰斗陣型,開始向一號機展開反擊。
但此刻,一號機已經隱藏到了其余的方向。向通過計算彈道推算的坐標處展開的進攻俱都落空。而空天掃描系統哪怕開到了最大功率,也絲毫尋找不到一號機的蹤跡。它們嘗試著釋放出大量間諜衛星,但剛釋放出來便被一一精準摧毀。它們試圖釋放干擾彈,通過制造大量回波隱藏己方具體位置,但未能成功。它們試圖逃走,但推進功率卻根本比不上敵人。
便在這黑暗的宇宙之中,一號機閑庭信步般改變著自己的位置,依靠出眾的隱身能力始終隱藏在暗中,始終未被敵方艦隊發現。偶爾它會隨手發出一陣不算猛烈的進攻,擊傷或者擊毀一艘戰艦,敵方艦隊便不得不做出劇烈的應對。
偶爾會有幾顆彈丸擊中一號機,但卻完全無法破開高性能特種鋼加金屬氫,采取主動式與被動式雙重爆破裝甲技術的防御。
最后,一直到敵方艦隊所有能源都被耗盡,完全失去了機動力,一號機才隨手發射了幾枚中型星際導彈,“摧毀”了它們。
在這個過程之中,敵方艦隊直到被全滅,都未能尋找到一號機的真實位置。
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哪怕不具備太多軍事知識的普通人,都能從這一場遭遇戰之中看出,一號機的真實實力,連一半都沒有用出來,便已經全毀了一支曾經讓人們引以為傲的“強大”艦隊。
“領袖,其實一號機的戰斗力還有十分巨大的提升空間。”戰爭委員會一位委員匯報道:“其實一號機并不太適合這種小規模的遭遇戰。它更適合的,是大規模的攻堅戰、太空野戰。
在我們的推演之中,一艘一號機這樣的飛船,更恰當的定位是一支艦隊的‘進攻核心’,承擔著‘戰斗支點’的職責。
這支艦隊應該由以下種類的飛船構成:
首先是一艘承擔著戰場投送、物資補給、后勤支援、情報核心的空天母艦,它同時可以視作一個太空堡壘;其次,是一百艘左右的中小型戰斗飛船,負責與敵人纏斗,消滅小型目標;第三,則是至少一萬顆以上的間諜衛星,搭配一到兩艘預警飛船,搭建己方通訊網絡同時負責搜集戰場情報,第四,是二到四艘的反導飛船,專門負責消滅敵方星際導彈,并為我方星際導彈掩護,第五,至少一艘掃雷與布雷飛船,第六……
星際戰爭應該是成體系的,應該是多種不同作用的飛船共同協作,各自承擔不同的職責,如此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戰斗力。如果有這樣一個體系在,那么,一號機的戰斗力還將提升許多倍。
這樣一個飛船編隊,大約總計需要一萬五千名左右的軍人。”
趙長星點了點頭:“我們什么時候才能擁有這樣一套完整的飛船編隊,并形成戰斗力?”
那名戰爭委員盤算片刻,回答道:“20年。”
“離開這個星系的時候,我要看到十個這樣的飛船編隊。次一級的,適合執行更小一些任務的獨立飛船編隊,至少要有20個。”
“是!”
十個這樣的飛船編隊,那么,單單是一線軍人,便需要超過十五萬人。再加上20個小一級或者兩級的,更加靈活的飛船編隊,一線軍人的數量便直逼30萬。
再算上其余的配套組成人員,譬如地勤、預備隊、軍校、后方、軍工廠、科研院所等,具備軍人編制的人員總數,必定會超過五百萬,甚至可能會達到六百萬。
對于一個人口總量僅僅維持在兩億層級的文明來說,這不管從哪方面來看都算是相當多了。
趙長星點了點頭:“對于這些飛船的等級,你們是怎么劃分的?”
“按照不同的噸位大小、綜合性能、作戰能力,我們初步打算劃分成四個等級。最高等級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