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幾乎每一個人都直接或者間接的卷入了進來。
各大太空城之中俱都設立了招兵點,“參軍入伍,保家衛國”的標語和符號,則充斥了各大影視媒體及公共場所。無數艘隸屬于軍方的客船在各大太空城穿梭,將一船一船滿懷壯志與熱血的壯年男女們運輸到了軍事禁區之中。
在這里,第一期建造的新兵訓練營已經完成。新兵們將在這里接受基礎的太空作戰訓練與相關知識講解,并習慣于在嚴格的紀律之下生活,完成從一名平民到軍人的轉變。
第一期的軍事訓練為期五年。在這過程之中,會不斷的有不符合條件的新兵被辭退,最終能通過考核,留在軍伍之中成為正式軍人的人,恐怕不足一萬。而,就算這最終留下來的一萬人之中,能取得進入“一號機”之中,進行實操訓練資格的人,恐怕不足百人。
剩下大部分人都會被分配到地勤、機械、后勤等崗位上去,連一線作戰部隊都進不去。剩下的一小部分幸運兒,才能有資格到“珠峰”級主力作戰飛船編隊的預警飛船、小型戰斗飛船、布雷船、空天母艦等次一級的飛船之中去接受訓練。
與最為嚴苛的選拔標準相對應的,是極高的福利待遇。
就算是級別最低,只能留在地勤、機械之類崗位,只取得了“三等兵”這個最低軍銜的正式軍人,其待遇也遠超社會平均水平。
除了名目繁多的福利和保障之外,一名三等兵的薪水,便足以供給一整個家庭過上社會平均線的生活。倘若表現優異,在結業考核之中獲得了最好成績,得到了“下尉”軍銜,成為了可以進入一號機進行實操訓練的百名幸運兒之一,其待遇更是會大幅度提升。
社會研究院的科學家們曾經憂心忡忡于,太高的待遇會不會造成文明發展不均衡,讓太多人只專注于成為軍人,從而荒廢了社會的其余方面。對此,趙長星的意見則是,在當下這個較為特殊的文明發展階段,執行一定程度的“先軍策略”,還是有一定必要的。
未來并不是沒有調整的可能。
在這種情況之下,第一艘“珠峰”級主力作戰飛船終于從船塢之中離開,移交到了軍方手中。相配套的空天母艦、預警飛船、小型作戰飛船等,也在之后兩年之內陸續完成建造,同樣交到了軍方手中。
而,負責操縱這人類文明歷史之上第一個“水星”級主力作戰飛船編隊的,大約一萬五千名經過層層選拔,個個都具備最頂尖素質的軍人,為這一刻已經等待了二十多年。
二十多年的嚴苛訓練,二十多年的軍伍生涯,已經將自身所負責的事項,如同本能一般鐫刻在了基因深處。
在僅僅一年時間的適應性訓練之后,戰爭委員會向趙長星提交了一份報告。
第一個“水星”級主力作戰飛船編隊已經形成戰斗力。
“這還不夠,遠遠不夠。”
是的,僅僅一個“水星”級主力作戰飛船編隊,遠遠不足以保護人類文明的安全,不足以保護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這之后第三年,第二個“水星”級主力作戰飛船編隊交付到了軍方手中。之后是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一直到第十個為止。
無論戰斗飛船還是其余的什么東西,一旦進入正規化、流水化的建造模式,一旦讓工業的力量爆發出來,那么建造速度都會迅速的提升。
第一艘飛船的建造可能需要十年,第二艘飛船則可能只需要兩年,甚至更短。
當十個“水星”級主力作戰飛船編隊全部建造完成后,軍事禁區之中的各大工廠轉而開始全力建造比它次一級的“小行星”級飛船編隊,以及更次一級,適合執行更小型任務的“彗星”級飛船編隊。
一邊是裝備,一邊是人員,俱都在快速的穩步推進著。
另一邊,伴隨著已交付裝備的增多,戰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