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瑾少時曾游覽洛陽,又博覽《詩經》、《尚書》、《左氏春秋》。生母去世得早,諸葛瑾在守孝期間一切合乎禮節,侍奉繼母恭敬謹慎,甚得人望。
建安五年,諸葛瑾因中原戰亂而避亂江東。孫權的姊婿曲阿弘咨遇見諸葛瑾,對其才華感到驚奇,向孫權推薦,與魯肅等一起為賓待。
諸葛瑾與步騭、嚴畯關系親密。建安六年三人一起游歷吳中各地,逐漸聲名顯赫,齊名被稱為當世的英杰俊才,諸葛瑾其后又擔任過海鹽縣長。后為孫權長史,轉中司馬。
功勛卓著
三國志11的諸葛瑾
三國志11的諸葛瑾
建安二十年,孫權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其弟諸葛亮在公館見面,未談私事。最后雙方以分界結束。
諸葛瑾同孫權無論談話、勸諫,從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圖,點到為止。如有與孫權心意不合時,他便放棄正在進行的內容而轉向其他的話題,漸漸地再借其他事情從頭開始,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于是孫權的思想也往往得到開通。吳郡太守朱治,是舉薦孫權為孝廉的將領,孫權曾對他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時對他很敬重,難于親自啟齒責備他,故而心內忿怨無法排解。
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緣故,又不敢公開明白地說出口。于是自求用孫權的意思來自問,這樣他就在孫權面前寫信,廣泛地闡明事物的常理,借題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測分析孫權的內心活動。寫完后,他將信呈交孫權,孫權看后很高興,笑著說:“我的疙瘩讓你給解開了。顏淵之德,是要人更為親愛,難道就是這個意思吧!”孫權又責備過校尉殷模,所定罪名令人難料。很多大臣為殷模求情,孫權更加憤怒,與求情人們反復論爭,只有諸葛瑾默不作聲。孫權說:“子瑜怎么不說話?”諸葛瑾離開座席說:“臣下與殷模等因遭受故土淪陷,生靈滅絕。離棄祖墳,攜老帶幼,披荊斬棘,前來歸順圣明的教化,在流亡賤人中,蒙主公生身養命之福,不能自我互相督責砥礪,以報答萬分之一的恩德,致使殷模辜負圣上的恩惠,自我陷入罪惡之中。為臣認罪尚來不及,確實不敢說什么。”孫權聽后很為傷感,于是說:“我特為您而赦免他。”
建安二十四年,跟從呂蒙討關羽,封宣城侯,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直方敢諫
諸葛瑾畫像
諸葛瑾畫像
黃初二年,劉備東伐吳,孫權求和,諸葛瑾給劉備寫信道:“陛下老遠來至白帝,恐怕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念頗深。不應該講和,您這是小人物之心,不肯著眼于大處。我試著為陛下論其輕重和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可以馬上決定下來,不用再咨詢各位將領。陛下和關羽之親密和諸漢先帝如何相比?荊州大小與海內各州又如何相比?這些仇恨,誰當先后?如果仔細思考,不是很簡單的事嗎。”
黃初三年,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同年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于江陵,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時被夏侯尚火燒船只,水陸同時進攻所擊退。潘璋未知前來救援,而魏兵日渡不絕,并說:“魏勢始盛,江水又淺,未可與戰。”便將所領,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葦數百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作筏適畢,伺水長當下,夏侯尚、曹真等退走;雖無大功,也用保全師順利入境為功。
虞翻因為狂放直率而被流放,只有諸葛瑾多次替他說情。虞翻在給親友的信中說:“諸葛瑾敦仁厚義,效法上天救活生靈,近來承蒙他仗義執言,為我保全名分,無奈我積怨過多犯罪過深,深為陛下所忌恨,雖有祁奚之類的人相救,而我卻無羊舌氏那樣的德行,解救是沒有什么希望了。”
諸葛瑾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