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天柱大約八百公里的地方,是人革聯的技術特區,奧布。位于奧布的純軍工高科技企業“曙光社”是最擅長研發新型s、戰斗機、戰艦等戰斗載具的原型機的企業。
但是由于這個公司的設計師給軍方一種腦子有坑的感覺,軍方通常都是在這里下訂單開發新機體,但是之后只會采購20臺左右的原型機,之后的大貨生產和量產化優化通常是會交給本土的相關企業進行。
原因就是……這個公司的設計師似乎不是很明白原型機以及量產機的區別,他們把這兩個東西的概念都極端化了。
比如人革聯的第三世代s鐵人,就是曙光社進行開發的,原型機的性能強悍到可以被認定為尚未出現的第四世代機體的程度,同樣,原型機鐵人the0的造價也打到了喪心病狂的27億的程度,相當于十五架的主力戰斗機的造價。
然后曙光社開發的量產機,鐵人ck10的造價降低到了不足一億,甚至低于人革聯當時裝備的主力第二世代s法統式,但是令人感到扯犢子的事情發生了,量產型鐵人ck10的性能比法統式的現代化改造型性能還差。
原型機和量產機的差距大到了托魯基斯和里奧之間差距的程度。
在幾次修改后,曙光社依然無法拿出令人滿意的量產型,人革聯軍方不得不選擇從曙光社拿到數據后,委托成飛和蘇霍伊對這種機體進行量產化。
而這兩個公司也不負眾望的用裸機1.7億的造價實現了70原型機的性能,這就讓軍方比較滿意了。
這已經超過了軍方2億裸機60性能的心理期望了。
反正原型機的鐵人the0也沒有駕駛員能開,在折了3個寶貴的試飛員之后,才在某位上校試飛員的駕駛之下展現出了這臺機體的高性能。
至于為什么李平會知道這種秘聞……
這個事件已經成為了人革聯各個研究所之間的笑話了,每一個新入職的研究員都會被用這個例子來教育關于“實驗機”“量產機”之間的關系。
說道曙光社……
李平在手機上隨手查了一下,曙光社,以及隸屬曙光社的,已經在l5絕對防線外圍的實驗以及工廠用封閉殖民地“赫利波利斯”。
……是不是我seed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