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波,機戰斗部隊展開完成,即將和敵機遭遇。”
“第二波,MS部隊展開中。”
“全艦,按照旗艦指揮網絡中的指令,從箱型陣向魚鱗陣變形。”
“101TFS(戰術飛行中隊,Tacticalflightsquadron),201TFS和敵機接觸,開始交戰。”
“1101TTFS(無人機戰術飛行中隊,TinmanTacticalflightsquadron),1102TTFS,1103TTFS,1201TTFS接敵,戰斗開始。”
“……”
和對抗創圣大天使那三臺古代超文明遺產時無人機部隊插不上手不同,現在的戰斗節奏才是正常的,脫胎于舊時代海空一體戰戰的現代化宇宙戰斗。
第一波是滿載著對艦導彈或者高機動導彈的宇宙戰斗機帶著一票無人機小弟對敵軍的外圍防線發起過飽和導彈打擊。
此時的戰斗機部隊是有人機和無人機混裝狀態,每臺有人機都有一個小隊三臺無人機伴隨。
隨后,打光了導彈的宇宙戰斗機使用機載大型光束炮發起三到四次打擊后,就會拉起撤出戰場。
隨后,保留了近距離高機動導彈的無人機部隊將會再編組之后突入敵陣,向敵軍的航空戰力展開近距離格斗戰。
以沒有人為優勢的無人機,將會以超·能繞圈的機動性,以優秀的高機動導彈和機體內置的三門高出力激光炮對敵機進行打擊。
在打光導彈,機載激光炮過載報廢后,將會視情況而定,無人機是拉起返航,還是變成大號超級導彈對敵軍進行打擊。
卡著無人機隊武裝耗盡的時間點,第二波攻擊隊,也就是MS部隊將會進入戰場,和殘存的敵機展開戰斗。
順便,現在人革聯裝備的宇宙—大氣圈內兩用空天戰斗機以及其配套的無人機外觀,其實沒有任何區別。
都是延伸自兩百多年前蘇霍伊系機體的外觀,只不過垂尾變成了上下各有一對的X型垂尾,垂尾末端配置了姿態控制用的脈沖震爆火箭引擎。
機翼比大氣圈型厚重不少,上下各有3個重型掛點和一個中型掛點。機翼末端的配置了紡錘形姿態控制模塊。
機腹部中軸掛點掛載一門大型光束炮或者電磁炮作為主武裝,機身駕駛艙兩側位置的機體內部固定兩門30毫米機炮作為固定武裝。
機腹下方還有兩個巨型掛點,可以掛載30米級的重型對艦魚雷或者緊急展開用助推火箭一類的巨型設備。
原本舊時代戰斗機座艙的位置依然還是一個圓形的鼓包,但是現在這里配置的是綜合傳感器,有人型的駕駛艙配置在戰斗機的動作軸心上,無人型的在相同位置也配置了簡易駕駛艙,以備不時之需。
在本次戰斗中,執行對宇宙戰斗機、MS以及MA的制空權奪取戰斗中,第十三獨立艦隊的戰斗機們,清一色的選擇了標準的強壓制對空掛載方案,就是中軸掛載遠程加速粒子炮,巨型掛點掛載兩枚集束導彈(內置36枚近距離高機動導彈),每個重型掛點掛載6枚中距離高機動導彈,每個中型掛點掛載一個25連裝迷你導彈集裝箱。
和常規戰爭中,借助這一波八個飛行中隊(每中隊9臺戰斗機),二十四個無人飛行中隊六萬多枚導彈的過飽和攻擊直接撕裂對方的外圍防線不同,這次足以讓一個舊時代常規意義上的中型國家直接破產的導彈海攻擊只是為了一探虛實而已。
畢竟是學著外星人的超科技造的MS,總不可能連這種等級的飽和攻擊都抗不下來吧?
維根王國在正面展開的兩百余臺18米級的,看起來類似飛龍的MS,十二臺60米級的MA,近千臺10米級的小型宇宙戰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