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少帥第067章黃昏細雨劉老跟我講了有關五脈的故事。
這些故事雖然很動聽,漲了不少見識,但眼下卻并非我關心的,所以我只是聽了一些大概,全然沒有聽進心里,事后想想,便覺得后悔莫及。
之所以沒有用心聽,是因為我心里裝的全都是有關尸玉手鐲的來歷,于是,待劉老講了一通之后,我便忍不住將尸玉手鐲的事情說了出來。
我想,這也是姒瑋琪今天帶我來這里的主要原因。
劉老拿起尸玉手鐲,手微微一顫,說道“這是尸玉。”
“您給掌掌眼,這手鐲到底是什么來歷。”
姒瑋琪給我使了一個眼色,叫我不要魯莽,注意分寸,我也覺得自己太過著急,有些失態。
劉老比了比手邊的椅子,示意我坐下,然后看了姒瑋琪一眼,姒瑋琪不動神色,氣定神閑,只是顧自己喝著茶。
姒瑋琪似乎十分信任這個劉老,且二人交情應該不淺。“五脈”存在數百年,與禹陵的交集早在歷史的盤根錯節中形成,因此,姒瑋琪認識五脈中人,完全是情理之中。
“劉老,您可看出點什么”姒瑋琪緩緩放下手里的茶盞,“我端詳過這個鐲子,除了看出這是尸玉的材質,也瞧不出其他端倪。”
尸玉有很多種說法,一說是出土古玉,無論是“傳世古”還是“出土古”,經過歲月的撫摸和水土的侵蝕,必然會留下種種色質的印記,從而為鑒別古玉了最可靠的依據。這里所謂的“色質”,色即沁色,質指玉質,而沁色通常會成為一塊古玉的重要鑒定標準。
玉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質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會將近鄰的物質吸入自己體內,同時,其體內原有的物質也會起酸化作用,特別是地中水銀,會沁入玉質,同時相鄰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種有色物質也皆隨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會沾染上某種顏色,這便是所謂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后,經過人體的盤玩,其體內的物質成分由于受到人氣的涵養,玉性又會慢慢復蘇,從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發生奇妙的變化,呈現出五光十色的豐富色彩。
據傳,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時懷中就揣著一塊玉中之王“脫胎”,后來在路上送給追隨皇室的軍機大臣王文韶。“脫胎”是一塊質地優良的羊脂白玉,經幾百年埋于土中,飽經尸血氣浸入,出土后又佩在人身上長達百余年,受活人氣息滲入,然后又入土、再出土,幾次反復才形成,存世罕見。據史籍記載,一塊小小的“脫胎”浸入水中,可讓一大缸清水映為通紅。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會千差萬別,是由于入土的時間、地點不同,受沁的深淺程度不同所致。行業內有沁色“十三彩”之說,就是極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則主要和近鄰物質有關,一般玉埋于土中,總會受到土的侵蝕,受土侵蝕較輕的稱“土蝕”“土銹”,較重的稱“土浸”“土斑”,它們都是受地氣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時間長的古玉,其“土銹”“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為含沙性的土已經滲到了玉的肌理中,并與玉合而為一了。受黃土沁的古玉顏色如栗子黃;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蠟,呈淡黃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這是由于服裝上的靛藍深入到玉的紋理;受血沁的古玉顏色赤紅,稱“棗皮紅”,色深的稱“醬瓣紫”;受銅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稱“鸚哥綠”,這是因為銅器入土后,產生銅綠,如果玉器在它邊上,銅綠就深入其中,出土復原后色澤比翠更加嬌嫩滋潤;受地火影響的古玉則都變成白色,謂之“雞骨白”“象牙白”“魚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呈淡緋色,經過盤玩后,色如緋霞一樣光彩奪目。而水銀沁有地中水銀沁和殉葬水銀沁之分,殉葬水銀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別。完全受地中水銀沁的古玉,呈黃白色或微黑、微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