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在外來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傳統繪畫的表現。南方的繪畫同樣也深受宗教題材的影響變得更加虔誠而豐富。
早在秦漢時期,由于儒家思想一統天下,人物畫必然被統治者當作宣傳政教的工具,因為山水畫和花鳥畫無法很直觀的教育人們該如何做才能符合上層社會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只有把人物的行為舉止很形象的刻畫出來才能被群眾普遍接受并以其為行動指南。這多少加強了人們對人物畫的重視。在魏晉南北朝以前雖然便于保存的卷軸畫比較少見,但我們可以從之前的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象磚上依稀看到其影子,比如東漢明帝在洛陽云臺畫功臣像等等。可以說魏晉以前的人物畫基本還處在實用的功能,到了魏晉時期,儒家思想依然作為統治者專制工具而存在,那股從漢代“定儒家為一尊”的政教倫理風氣尚帶著強大的慣性而對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論是曹植繪畫“存乎鑒者”的作用,還是王煽畫孔子弟子圖以勵人的愿望,都是儒家入世教化思想的反映。就是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只是也還處在教化的實用功能。但這以后,社會的衰微、國家的解體、人之生命的朝不保夕,使得作為統治思想和社會膠合劑的儒家觀念逐漸喪失其作用而趨中衰,那種以道釋儒而實為道家觀念的玄學便應運而生。由于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出現,寫了大量的理論作品,包括顧愷之在內,人物畫也因此進入到了審美的高級階段。在《洛神賦圖》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將曹植《洛神賦》的主題思想表達的完整而和諧。畫面奇幻而絢麗,情節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了飄逸浪漫、詩意濃郁的氣氛。
但是,對于我來說,卻還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為什么是洛
神賦圖呢?
在川島家族——五脈——中日兩卷洛神賦圖之間,一定還有一個我們不知道的線索在串聯著整件事情。
黃明達講述的故事雖然有頭有尾,但是很多情節都只是時間順序上面的排列,最符合陰謀論設計的一點,也不過是匿名信造成的時間差,事件與事件之間缺乏必要的邏輯要素。
“我該如何把事情的脈絡串聯起來呢?”
畢竟我對與文物鑒定的知識在五脈的眾多高人面前,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只有高山仰止的分,所以我的一番猜測,可能都只是徒勞而已。
一開始我覺得,對方既然沖著《洛神賦圖》而來,有極大的可能是與洛神賦圖有關聯。要知道,川島家族的洛神賦圖乃是從中國掠走的,很有可能這原先的中國主人家的后人一直耿耿于懷,發誓要奪回國寶,報仇雪恨。但是仔細一想,似乎又缺乏站得住腳的立場,因為,如果是國人所為,只為報仇,何必要牽連五脈?
但是如果一開始就是沖著五脈來的,這里的文章就更大了。
藥老爺子所講,第二封匿名信中講到,五脈手中的洛神賦圖并不是真跡,這一說法如果屬實的話,那么一旦鑒寶大會舉行,對于五脈來說就是釜底抽薪,這樣一來,對方扳倒五脈的動機就很明顯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劉賓剛剛的一席話其實可以非常自然地消解掉這一招險棋。外界對于五脈的藏本幾乎一無所知,五脈也從未宣揚,因而如果五脈手中的版本是假的,五脈大可以將計就計,順勢拋出一早便知道所藏為贗品,故而從未向外界透露,究竟誰真誰假,本身就無所謂,反正最后國寶都會回歸。
“真真假假,虛虛實實,這一連串動作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樣的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