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少帥第037章畫皮西施,子姓施氏,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為西施,后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句無苧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zhì)、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越王勾踐在對吳國戰(zhàn)爭中失利后,采納文種"伐吳九術(shù)"之四"遺美女以惑其心,而亂其謀",于苧蘿山下得西施、鄭旦二人。并于土城山建美女宮,教以歌舞禮儀,飾以羅,教以容步,習(xí)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xué)成,使范蠡獻(xiàn)于吳王。吳王夫差大悅,筑姑蘇臺,建館娃宮,置二女于椒花之房,沉溺酒色,荒于國政,而寵嬖西施尤甚。勾踐滅吳后,西施隨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終。一說沉江而死,一說復(fù)歸浣江,終老山林。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之美譽(yù)。其中的"沉魚"一詞,講述的就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慚形穢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
“如果從西施算起,那要收齊這四大美女的魂魄,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少說也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我繼續(xù)說道。
“這只是其一。”寧兔子笑道。
“哦?”我疑惑地看著他,“還有其二?”
“在這張仕女圖之前,還有幾張類似的。”
“還有?”
“是的,由此可見,這是一件系統(tǒng)性的連續(xù)工程。”寧兔子說道,“剛剛你也說了,這不是一個人可以作完的事情,恐怕在這些仕女圖的背后隱藏著一個有組織的團(tuán)伙。”
我點了點頭,同意寧兔子的觀點。
“這伙人收集四大美女的魂魄干嘛?難道他們想復(fù)活他們嗎?”我提出了疑問,“可是,即便是借尸還魂,靠著這一縷殘魂也是不夠的,必須要保證尸身不腐,還得要有接近完整的魂魄才行。”
“畫皮!”
“畫皮?”
《畫皮》的故事源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明代末年,太原有個叫王生的書生,偶然在路上遇見一無家可歸的姑娘,這女子生得年輕漂亮,王生見色起意,便把女子帶回家藏進(jìn)密室每日云雨。豈料這女子是一個專門吃人心的惡鬼所變,實際上“面翠色,齒巉巉如鋸,鋪人皮于榻上,執(zhí)彩筆而繪。已而擲筆,舉皮如振衣狀,披于身,遂化為女子。”后來,這妖精被一道士識破,但道士好心腸,覺得“此物亦良苦,甫能覓代者,予亦不忍傷其生。”就讓王生在家門口掛個拂塵,想把她嚇跑就得了。不料這妖精比較好面子,惱羞成怒之下挖了王生的心臟后逃走。道士大怒,“我固憐之,鬼子乃敢爾!”于是運用法術(shù)輕而易舉地將其干掉。最終王生也在他妻子陳氏的努力下死而復(fù)生。
《聊齋志異》,又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家蒲松齡的著作。《畫皮》為《聊齋志異》第一卷40回,是一部描述寫人與鬼之間的故事。《畫皮》的原文不到兩千字,之所以流傳這么廣,首先是故事里的情色元素,漂亮女妖精的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故事在中國民間向來都很有市場,雖然原文里對此沒做過多描述,但字里行間留給讀者很大的想象空間;其次,故事里有一個著墨不多但卻很出彩的人物,既王生的妻子陳氏,她明知老公看上了別的女人,還一邊好言相勸一邊幫著保守秘密,后來為了救老公性命,不惜忍受百般凌辱,甚至吃下乞丐的濃痰,堪稱一位感天動地的模范妻子;最后《畫皮》有一個深刻的寓意,原文結(jié)尾處就這樣一處頗為“憤青”的慷慨陳詞,“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為美。迷哉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