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教我?”
當韓信真正開始談論起正事的時候,姚廣孝也面色一肅,正色說道:“吾嘗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也因此,即便是圣人,有時候也會聽從狂生的建議。”
“今將軍背水而戰,破皇甫無歸,一舉而下集明。”
“然而我軍經過此戰,軍資糧草損失不小,將士也多有傷亡。若是用如此疲憊之軍,強撼河北之堅城,恐怕難以在短時間內打下來。”
韓信這一仗,確實是打贏了。
但是,雖然置之死地而后生,因而鼓動起了全軍的士氣和敢戰之心,可以弱軍血戰強軍,雖是勝了,但他們自身付出的代價又怎么會小了?
背水一戰,這可不是每一次都有機會的。
以弱勝強,就等于是在懸崖上走鋼絲線,一次都不能失誤。因為,他們沒有失誤的機會,很可能,一次的失誤,等待他們的,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
“那先生可否有計策了?”韓信長揖而拜道。
既然姚廣孝已經看出了,他們現在說將要面臨最大的問題,那么,韓信相信,姚廣孝的心中也總歸會多少有些想法的。
姚廣孝輕笑一聲開口道,“強兵奪國,不智也。兵家云,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
“為今之計,莫如按甲休兵,安撫陣亡將士的遺孤。并且派出小股軍隊,時刻關注泰安、左鎮兩城動向,之后派遣使者勸降河北道大小官員將領。”
“何以勸之!”韓信再一次問道。
雖然在統兵打仗之上,韓信可以做到無往而不利,但在這種算計人心之上,那就是姚廣孝的長項了。
“今陛下稱帝,借三王、天師道之威,當是兩朝分庭抗禮之勢。然我朝初立,官員短缺,以此誘之,當可不戰而屈人之兵!”姚廣孝直接開口侃侃而談道,很顯然,這想法恐怕已經在她的腦海之中成型以及了。
皇甫明澤的朝廷確實借助三王和天師道的力量,各方力量匯聚形成一個聚合體之后,已經有資格和原本的朝廷分庭抗禮了。
但是,皇甫明澤那里卻依舊還是大雞小雞三兩只,很多重要的職位,現在都空缺著。如果將這些職位拋出來的話,相信河北道這邊不少人都會上鉤的。
說不定原本就是一個六七品的官員,但如果投奔到皇甫明澤那里之后,搖身一變,就會變成一個五六品的官員。
這樣的事情,只有一個經不住誘惑,有了一個當表率之后,很快就會出現第二個,第三個的。如此一來,也就真正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了。
當然,最關鍵的一個因素還是韓信這一仗打贏了,讓河北道重新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如果河北道依然穩如泰山的話,那這不戰而屈人之兵所發揮的實際效果其實也就沒什么用了。